幾個世紀以來,低地國家(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一直位于西歐的十字路口,它們的國土面積雖然相對較小,但對歐洲經濟、宗教和藝術的發(fā)展均有巨大貢獻。在國際層面,該地區(qū)往往既充當周邊大國如法國、英國和德國的調停者,又充當緩沖區(qū)。三國之間往來密切,與鄰國的交往也十分頻繁,離開了其中的任一國家,比荷盧的歷史都無從談起;而若忽視了低地國家,歐洲的歷史也無從談起。在歷史上,法國北部的和德國西部的部分地區(qū)也曾被歸為低地國家,因此“低地國家”這個術語的定義必須保持寬泛和靈活性,它就像一個方便使用的標簽,很少代表一個固定的、統(tǒng)一的整體。在更早的年代,部落和王國擴張到超出現(xiàn)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廣闊區(qū)域,那么就更難給這一地區(qū)設定標準,使其能夠反映出歐洲是一個整體。直至今日,低地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仍呈現(xiàn)出高度多元化,那里的居民講多種語言:荷蘭語、法語、弗里西亞語和德語,這個風景秀美的地區(qū)仿佛是歐洲歷史的迷人縮影。比利時和荷蘭則越來越多地參與更廣泛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它們總是共享利益,并采取相似的政策,在今日歐洲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