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的國家化:廣西思明土府個案研究》選擇一個位于中越邊境的壯族土司——廣西思明土府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央王朝與邊陲地區(qū)的互動過程。在篇章結構安排上,作者先是歸納了思明土府的建置沿革和土官家族源流,然后分別從治權、經濟、文教和國家認同四個方面勾勒了思明土府的國家化歷程,探討國家對思明土司之地的影響和滲透。作者認為,思明土府的國家化是逐步實現的。宋代,思明州尚在安南與趙宋之間徘徊。元代,思明黃氏毅然納款入貢,正式受封為土官,并在對安南戰(zhàn)事中升格為路,這時思明黃氏土官已經看到了向中央王朝靠攏的好處,更加堅定了他們進一步向朝廷看齊的信念。明代,思明府作為“土司雄郡”,文教事業(yè)實現了發(fā)展,思明府不僅建立了府學,而且纂修了府志,不僅逐步實現了上層精英的國家化,而且也在文本上確立了思明府作為“中國邊陲”的歷史地位。清代雍正時對思明土府治下的部分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促進了該區(qū)域的國家化進程。但思明土司之地等到民國時期思州土州改土歸流之后,中央和省級政府才完全控制了地方的行政、財政和人事大權,國家化進程終于實現了飛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