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論
一、 研究緣起及基本立場
二、 研究現(xiàn)狀述評及研究構想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章 周禮與儒家思想
節(jié) “炎黃文化”宜稱“三祖文化”
第二節(jié) 分封制度之源起
第三節(jié) 天命鬼神觀與《周禮》之源起
第四節(jié) 《周禮》與儒家思想之源起
第五節(jié) 禮樂文明與人格養(yǎng)成
第二章 孔子的人格審美理論
節(jié) 孔子“仁”學的兩大基石
第二節(jié) “仁者,人也”——孔子人格論之把握
第三節(jié) “仁”的審美實現(xiàn) ——“生命之詩性樂境”
第三章 曾子和子思的人格審美理論
節(jié)“心正身修”——“仁”的現(xiàn)實推進
第二節(jié) “性自命出”——儒家大宇宙生命觀的確立
第三節(jié) “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誠”之生命詩性樂境
第四章 孟子的人格審美理論
節(jié) “大體”、“小體”——人性的二重內涵與性善哲學
第二節(jié) “牛山之木”與“求其放心”――性善論的修習之路
第三節(jié) 由“善”及“神”——生命詩性樂境的六層遞進
第五章 荀子的人格審美理論
節(jié) 荀子天人二分的哲學思想
第二節(jié) 性有二重的人本理論
第三節(jié) 全、粹唯美的人格修養(yǎng)
第四節(jié) 順性養(yǎng)欲——人格修養(yǎng)的泛化
第五節(jié) 積善隆德——人格修養(yǎng)的完成
第六章 《周易》與儒家人格審美理論
節(jié) 孔子學《易》的過程與原因
第二節(jié) 今本《易傳》中的儒家人格審美理論
第三節(jié) 《易傳》中的道家思想
第七章 《大學》、《中庸》對儒家人格修養(yǎng)與審美境界的升華
節(jié) 《大學》中的人格美學思想
第二節(jié) 《中庸》對人格修養(yǎng)的啟迪
第八章 《樂記》與儒家審美人格精神
節(jié) 儒家樂教與人格精神
第二節(jié) 儒家音樂美學與批評標準
第九章 先秦儒道人格審美理論比較
節(jié) 道家人格審美理論
第二節(jié) 儒道人格審美理論之比較
第十章 先秦儒家人格學說與詩學的融合
節(jié) “詩言志”與“修辭立誠”
第二節(jié) “興觀群怨” 與“溫柔敦厚”
第十一章 余論
節(jié) 先秦之后各代對儒家人格審美理論的繼承與發(fā)揚
第二節(jié) 近代學者對先秦儒家人格審美理論的繼承
第三節(jié) 當代儒學的發(fā)展以及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