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政治學視野中的民粹主義》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民粹主義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它在世界范圍內有哪些表現?民粹和民主有何區(qū)別與聯系?導致民粹主義產生的因素有哪些?它對社會有何影響?在現代化和民主化的進程中應如何對待民粹主義?民粹主義首先是一種經驗現象,而不是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學說。它總是通過某一運動或事件表現出來,因此對這些運動或事件的產生、表現和特點進行考察是理解民粹主義的關鍵。有些學者試圖通過分析漢語中的“民”和“粹”的意思來闡述民粹主義的含義,但民粹主義這個詞是外文翻譯過來的,而且何人何時所做的這種翻譯,翻譯者是否進行了主觀加工,這些都很難考證,并且有時民粹主義還與“平民主義”或“民眾主義”通用。所以從字面上來考察和理解“民粹主義”意義不大,還要回歸到民粹主義起初的歷史起源和具體的發(fā)生情境中去了解和認識它,否則就容易成為望文生義的空談。因此,本文首先從民粹主義的起源人手,考察了民粹主義的產生、演變以及在當代世界的一些表現,以此為基礎歸納出民粹主義的四個特征:以人民為旗號,反對精英,崇尚直接民主,采取非制度化的參與方式。本文也嘗試給民粹主義下了一個定義。本文將民粹主義界定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一方面極端強調普通人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制造對立關系——人民與精英、頂層與底層、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二元對立。在這一對立關系中,人民被先驗地認為是善良高尚的,而精英則被視為是腐敗蛻化的。只要是帶有這種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政黨、政治家和受這種意識形態(tài)影響而產生的各種行為及現象都可稱為民粹主義或具有民粹色彩。它是社會轉型期的一種產物,出現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后,且與現代民主密不可分。民粹主義強調社會危機由腐敗的精英造成,這些精英通過魚肉人民而獲利。民粹主義領袖通常以拯救危機為理由進行具有號召性或煽動性的政治動員。在這一過程中,人民雖然被強調和重視,但往往處于一種工具性地位。《比較政治學視野中的民粹主義》所研究的民粹主義,主要是指中國之外的民粹主義。有關中國的民粹主義,在第五章“當代中國社會中的民粹主義”進行了專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