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格障礙分類診斷的發(fā)展史 1
1.1 人格障礙分類的歷史淵源 3
1.2 人格障礙分類的發(fā)展軌跡 6
1.2.1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人格障礙的分類界定 6
1.2.2 美國精神病學會對人格障礙的分類界定 8
1.3 DSM 人格障礙分類診斷的爭議 13
1.3.1 分類模型與維度模型 14
1.3.2 原型匹配的診斷方式 16
1.3.3 人格障礙與其他心理障礙的關系 19
1.4 人格障礙診斷方式的“范式革命” 22
1.4.1 DSM 5第三部分: 混合診斷模型 22
1.4.2 ICD 11: 人格障礙的重新分類 30
1.5 簡評與展望 32
2 人格特質與人格障礙的維度診斷 35
2.1 亞臨床人格特質群: 黑暗三人格 37
2.1.1 生命史策略 39
2.1.2 社會功能的適應性與破壞性 41
2.1.3 黑暗三人格與人格障礙 46
2.2 人格障礙的特質模型 48
2.2.1 人格障礙的五因素模型 48
2.2.2 人格障礙的病理性五因素模型 52
2.3 人格障礙維度診斷的優(yōu)勢 54
2.3.1 理論基礎 54
2.3.2 心理測量學優(yōu)勢 57
2.3.3 臨床實用性 58
2.4 簡評與展望 61
3 人格障礙的評估方法 64
3.1 基于分類診斷模型的評估方法 65
3.1.1 臨床訪談法 65
3.1.2 自我/他人報告法 72
3.1.3 小結 81
3.2 整合科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的評估方法 83
3.2.1 SWAP的項目來源 84
3.2.2 SWAP的診斷方法 84
3.2.3 SWAP的信效度 86
3.2.4 SWAP的優(yōu)勢 87
3.3 基于維度診斷模型的評估方法 88
3.3.1 人格功能受損的評定方法 89
3.3.2 病理性人格特質的評定方法 91
3.4 簡評與展望 95
4 人格障礙的生物學基礎 97
4.1 人格障礙分類模型的生物學基礎 98
4.1.1 行為遺傳學證據 98
4.1.2 分子遺傳學證據 101 4.1.3 神經科學證據 105
4.2 人格障礙維度模型的生物學基礎 113
4.2.1 人格七因素模型 114
4.2.2 神經行為系統(tǒng)理論 115
4.2.3 人格障礙維度模型的神經科學研究 118
4.3 簡評與展望 127
5 人格障礙的畢生發(fā)展過程 129
5.1 兒童青少年期: 人格障礙的形成 130
5.1.1 人格發(fā)展過程與人格障礙 130
5.1.2 人格障礙的形成機制: 特質—激活理論 135
5.1.3 人格障礙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具體表現 137
5.1.4 兒童青少年時期的人格障礙診斷 139
5.2 成年期: 人格障礙的動態(tài)發(fā)展 142
5.2.1 流行病學分析 142
5.2.2 穩(wěn)定性與可變性 145
5.2.3 人格障礙在成年晚期的表現 151
5.2.4 成年晚期人格障礙的影響 152
5.2.5 成年晚期人格障礙診斷的測量學問題 154
5.3 簡評和展望 156
6 依戀與人格障礙 159
6.1 依戀與人格障礙類型的關系 160
6.2 依戀與人格障礙維度的關系 162
6.2.1 依戀與人格功能 163
6.2.2 依戀與病理性人格特質 169
6.3 基于依戀關系的人格障礙療法 171
6.3.1 人格障礙的心智療法 171
6.3.2 人格障礙的移情焦點療法 179
6.3.3 依戀風格與治療效果的關系 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