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洋底淺表系統(tǒng)調查與研究技術 1
1.1 多波束測量技術 1
1.1.1 測量方法與原理 4
1.1.2 系統(tǒng)組成及技術指標 7
1.1.3 數據處理 9
1.1.4 多波束應用實例 12
1.1.5 多波束測量的發(fā)展趨勢 15
1.2 洋底放射年代學技術 17
1.2.1 洋底放射性核素測年方法 18
1.2.2 洋底放射性核素測年技術應用 22
1.3 古地表系統(tǒng)重構技術 48
1.3.1 古海平面變化 49
1.3.2 古海陸格局 66
1.3.3 古水深的恢復 69
1.3.4 古溫度的恢復 78
1.3.5 古pH恢復 88
1.3.6 古鹽度的恢復 89
1.3.7 古氣候和古物源的恢復 92
1.3.8 古地貌恢復 108
1.3.9 古生物地理重建 113
1.3.10 構造古地理重建 115
1.4 古地磁技術 118
1.4.1 巖石磁學 119
1.4.2 古地磁方向的測量 125
1.4.3 古強度的測量 130
1.4.4 應用實例分析 135
1.5 海底觀測網技術 146
1.5.1 國外海底觀測網 148
1.5.2 國內海底觀測網 159
1.5.3 有纜海底觀測網的關鍵技術 160
1.5.4 發(fā)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zhàn) 162
1.6 大洋鉆探的駐井觀測技術 162
1.6.1 海底井塞裝置 166
1.6.2 海底井塞裝置與大洋鉆探應用 173
第2章 洋底深部系統(tǒng)調查與研究技術 181
2.1 重磁處理技術 181
2.1.1 海洋重力處理技術 181
2.1.2 海洋磁力處理技術 220
2.2 反射地震技術 242
2.2.1 地震資料采集技術 242
2.2.2 高分辨率三維地震技術 246
2.2.3 P-cable系統(tǒng)組成 248
2.2.4 P-cable系統(tǒng)應用 249
2.3 震源機制解技術 254
2.4 海底地震儀探測 261
2.4.1 海底地震儀特點 261
2.4.2 層狀介質走時方程 262
2.4.3 速度分布對地震射線和走時的影響 263
2.4.4 遠震地震波類型和應用 270
2.4.5 海底地震儀數據處理 276
2.4.6 海底地震儀探測實例:南海西北部 277
2.4.7 海底地震節(jié)點及可控源電磁探測 283
2.5 層析成像技術 286
2.5.1 層析成像技術簡介 286
2.5.2 技術流程 288
第3章 洋底構造數據處理解釋技術 294
3.1 海域地震資料處理技術 294
3.1.1 拖纜數據處理技術 294
3.1.2 海底電纜和海底節(jié)點雙檢數據處理技術 300
3.2 地震資料構造解釋與工業(yè)化制圖 303
3.2.1 地震資料解釋基礎 303
3.2.2 常規(guī)地震解釋軟件介紹 305
3.2.3 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流程 311
3.2.4 工業(yè)化變速成圖技術 320
3.3 測井解釋 323
3.3.1 測井相關概念和應用 323
3.3.2 測井解釋 332
3.3.3 測井在海洋勘探中的應用 359
第4章 洋底構造三維可視化技術 388
4.1 科學制圖技術 388
4.1.1 GMT應用 388
4.1.2 Matlab工具 415
4.2 科學可視化技術 432
4.2.1 ParaView可視化常規(guī)技術 432
4.2.2 地震資料三維可視化技術 447
4.3 虛擬現(xiàn)實技術 458
4.3.1 虛擬現(xiàn)實特點 459
4.3.2 虛擬現(xiàn)實系統(tǒng)與地質應用 462
參考文獻 466
后記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