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學研究:色諾芬筆下的君王與哲人》收錄專題文章4篇:潘戈文章(曾俁璇譯)分析了色諾芬《會飲》中折射出的蘇格拉底對公民特別是年輕人愛欲的引導與爭奪;伯恩斯文章(曹彧譯)通過居魯士與其父岡比瑟斯的正義探討,揭示了居魯士所受教育之得失;彭磊分析了《回憶蘇格拉底》中蘇格拉底如何以智慧使朋友受益;高挪英揭示了色諾芬《斯巴達政制》中隱含的對斯巴達生育法的批評。 論文部分,陳湛以敘利亞文別西大版本為例,展示了如何通過文字的細讀和譯本的比較,來取得文學史和宗教社會史的結論;時霄分析了18世紀“古今之爭”中蒲柏的立場和信仰;鄒蘊圍繞嵇康《聲無哀樂論》,探討了音樂的教化功能;董成龍發(fā)掘了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的多重古今之變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觀察。 書評部分,楊志城認為塔圖姆《色諾芬的帝國虛構》受限于“虛構”敘事,忽視了虛構人物本身以及色諾芬寫作意圖的復雜性;謝乃和介紹了潘斌《宋代“三禮”詮釋研究》對于推動宋代經學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