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又稱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它文辭精煉,對仗嚴謹,內容相連、音節(jié)和諧、平仄協調,讀來鏗鏘上口;而在視覺形態(tài)上和書法藝術緊密結合,其書諸體皆備,章法布局上下相通,左右呼應,歷史悠長久遠。早在詩經、楚辭中,就有許多含有對偶因素的句子,到后來漢賦、駢文,更是修短取勻,奇偶相配。唐代律詩的興起,其頷聯頸聯都有不少上佳的聯句。到五代,據《宋史·世家·西蜀孟是》載:后蜀之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提桃符置寢門左右?!碧曳阒饾u流行起來,直到宋代,仍被稱為“桃符”,到明代初年,才開始產生春聯一詞。今天存世的楹聯書法作品早上限僅到明代后期。到了清代,書聯之風漸興。早期書體尚為明代遺風,至康熙朝因皇帝喜好董其昌書法,董氏行云流水般的書體美感,帶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學董遂成時代風尚;到乾嘉時期又盛行典雅雍容的趙體風格,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盛名于世,次第登領書壇,蔚為壯觀。至道光后帖學衰微,轉而從碑、漢隸、鐘鼎、石鼓文、大小篆中尋求書法的新途徑。鄧石如、伊秉綬、包世臣、吳讓之、何紹基、趙之謙、翁同龢人才輩出,一時群英薈粹,書體異彩紛呈。而后沈尹默又獨樹一幟,碑石法帖結合、精研書道,力矯粗俗, 為楹聯書法帶來清新書風。《歷代楹聯書法名品集》初擬高精圖版四百余件,最終優(yōu)擇二百件,囊括了早為明代徐渭作品在內的歷代楹聯書法中的上乘之作,其中更有些墨跡十分罕見。在內容上,坐擁百家,代表廣泛,書者中既有書法家、畫家、文學家,又有著名學者、佛教高僧、王公貴胄。在編輯加工上,精選底本,釋文評注,原色監(jiān)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