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和精舍詩存 退藏小室隨筆 東寧百詠/泉州文庫》收錄了清末民初吳增《養(yǎng)和精舍詩存》、蘇鏡潭《退藏小室隨筆》與《東寧百詠》共三種?!娥B(yǎng)和精舍詩存》為吳增后人所編纂,包括《泉俗激刺篇》《蕃藷雜詠》和《養(yǎng)和精舍詩賸稿》三種。《泉俗激刺篇》初刊刻于光緒三十四年,廈門大學圖書館藏有孤本。凡錄詩四十六首,其中寫政治黑暗十四首、社會問題二十三首、迷信惡習九首,大體上“以詩歌形式諷刺清末之弊政陋習”(《序》)。陳盛明曾重新編排,并加評點銓注,發(fā)表于《泉州文史》第五期。《蕃藷雜詠》本為民國二十五年韜社集會的命題之作,次年刊刻。1949年以前,《蕃藷雜詠》在泉州廣為流傳,俗稱“蕃薯詩”。凡錄詩一百九十七首,詩后大多附有解釋詩中字詞或補充史實的文字,長短不一。在寫作形式上,以方言里諺入詩,文白兼融,讀來令人親切易曉。內容豐富,涉及面頗廣,包括蕃薯的來源、傳播、品種、栽種、食用及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加工方法等等,是一部“詩歌體通俗農書”(《中國農史辭典》)?!娥B(yǎng)和精舍詩賸稿》錄詩二百五十余首,內容涉及詠史、吊古、詠物、抒懷、賀壽、送別及時政等方面,尤其是諷刺國民黨政權之斂奪,譴責日寇之暴行,聲討漢奸之罪惡,堅信抗戰(zhàn)必勝等詩,具有強烈的民族思想和愛國精神。《退藏小室隨筆》不分卷,近代蘇鏡潭著。原缺第七、八、十五等三頁。除了所缺頁因記敘不完整及一則重復外,完整的故事有三十七則。此書屬于筆記體,主要以記敘為主,間有少許議論。其所記雖非犖犖大者,卻是關于民生宏旨之見聞實錄,諸多趣聞逸事,貼近生活,悅人耳目?!稏|寧百詠》,近代蘇鏡潭著。是書吟詠寶島臺灣之歷史、山川、人物、風俗,風格多樣,或哀感者,或綿麗者,或遒壯者,或委婉者。狀元吳魯季子、翰林院檢討吳鍾善以為“昔人稱杜少陵為詩史”,“君之詩,未知視少陵何若,而意則少陵矣”;而作者亦自以為“尚足備國風之采輯,供紀載之搜羅”。是書前有序文七篇,黃摶扶、林騷、蔡谷仁、吳鍾善、王冠群和蘇大山等六篇序,序后有林翀鶴、楊家棟、黃克繩、鐵梅老人(女士)等題詞。初刻于民國二十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