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運河城市歷史與地理變遷的個案研究,以明清時期的淮安府為研究對象,基于“清淮”這一地理概念,依歸空間結構與城市體系兩大研究視角,分析山陽城與清江浦的內外空間形態(tài)與地域結構,探討在國家漕運與河道治理等因素的作用下,區(qū)域城市中心轉移與新的城市體系如何形成的命題,由此展示頗為復雜的運河城市發(fā)展歷史。本書通過搜集和征引豐富的文獻地志資料,在解釋和界定“清淮”這一地理概念的基礎上,分別從空間結構與城市體系兩大層面切入,探討了明清時期山陽城與清江浦兩座城市的內外空間形態(tài)與地域結構的具體演化過程,并著眼于漕運與河道治理,較為深入地闡釋了區(qū)域城市中心轉移與新的城市體系形成的問題。本書的創(chuàng)新性在于依循上述研究路徑,深入挖掘和解讀“清淮雙城”形成的歷史空間,與淮河、黃河、運河所結成的“水道—城市”模式,在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因素都極為活躍的淮河下游區(qū)域,所呈現的一個個甚至一組組地方個性鮮明的研究案例,共同組成的這一雙子城時空演變中的豐富內容和諸多啟示。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參入社會史研究方法,為本書很大特色。時空兼?zhèn)?、自然—人文因素同在的歷史地理研究區(qū)域,必須視研究主題的指向,有意識地加入有效的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進來,做出別具一格的學術探討,推進已有研究工作。由于觸及到社會城市發(fā)展的原動力和基本方面,本文貢獻了本研究區(qū)大量的歷史內容,且予以細心分析,突出了諸如山陽外來移民、城市水利、水環(huán)境變遷等項內容,提出了自己的“區(qū)域城市演進路徑”,也就推進了這一區(qū)域極為繁復的城市地理與城市史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