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時代,通過視頻、語音等手段在網絡上進行溝通愈發(fā)便利快捷,遠程心理治療在如此有力的技術支撐之下得以飛速發(fā)展,許多精神分析師未經深思就紛紛興奮地投入其中,開始利用計算機、手機等媒介為身處異地的來訪者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盡管有人聲稱以技術為媒介的遠程心理治療和咨訪雙方共同在場的面對面心理治療是等效的,但其實很少有研究證據能夠支持并推進這些主張。那么,在不能直接面對面的情況下,治療過程真的仍然有效嗎?正如一位患者所言,當盯著屏幕的治療無法進行“親吻或踢踹”時,會發(fā)生什么呢?最親密的關系,包括精神分析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系,依賴于一種重要的內隱的非言語成分,它與外顯的言語成分具有同等的分量,甚至是更重的分量。這種微妙的交流又是如何受到以技術為媒介的交流方式影響的?為了厘清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傳播學、嬰兒觀察、認知科學和人機交互領域的研究視角進行了發(fā)人深省的探索,值得每一位正在開展或者準備開展遠程心理治療工作的治療師加以關注和反思。 《網絡上的咨訪關系 : 對遠程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探索》除英文版外,還有意大利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