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醫(yī)學集大成者,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龍刊刻的《本草綱目》為《本草綱目》zui早版本,也是由李氏家族自編的版本。金陵本《本草綱目》見于記載的有8部,其中日本3部、美國1部、德國1部、中國3部,我國的3部分別存于上海圖書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和一- 位私人藏家。2011年5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藏金陵本《本草綱目》入選聯(lián)合國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方劑11096首(其中8100余 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氣味、主治、發(fā)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 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 占全部藥物總數(shù)的58%。 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涇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yī)藥寶庫中的一- 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yī)藥學的系統(tǒng)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yī)學方面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