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混積巖研究概述 1
1.1 混積巖研究現(xiàn)狀 1
1.1.1 混積巖研究歷史 1
1.1.2 混積巖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 3
1.2 陸相湖盆混積巖發(fā)育特征 6
第2章 渤海海域地質背景 8
2.1 渤海海域地質概況 8
2.2 渤海海域新生代構造演化歷史 9
2.3 渤海海域新生代地層沉積序列 10
2.4 渤海海域混合沉積勘探歷程 13
第3章 混積巖劃分方案及巖性相分類 17
3.1 混積巖定義及分類體系 17
3.1.1 混積巖巖石學特征 17
3.1.2 混積巖的巖石學分類方案 20
3.1.3 混積巖的巖石學命名準則 26
3.2 巖性相類型及其沉積特征 27
3.2.1 以化學碳酸鹽為主的混積巖性相 27
3.2.2 以陸源碎屑為主的混積巖性相 28
3.2.3 以生物碳酸鹽顆粒為主的混積巖性相 32
3.2.4 混積層系 33
第4章 混積巖沉積相及其構成序列特征 36
4.1 混積巖沉積相劃分及主要特征 36
4.1.1 混積巖沉積相劃分 36
4.1.2 沉積相主要特征 36
4.2 混積扇沉積內部構成特征及垂向序列 41
4.3 混積灘內部構成特征及垂向序列 42
4.3.1 近岸混積灘 42
4.3.2 遠岸混積灘 44
4.4 混積壩內部構成特征及垂向序列 46
4.5 混積丘內部構成特征及垂向序列 48
第5章 混積巖發(fā)育的主控因素及其沉積模式 50
5.1 混積巖發(fā)育的主控因素 50
5.1.1 陸源碎屑 50
5.1.2 生物發(fā)育情況 53
5.1.3 古地貌因素 55
5.1.4 水介質條件及古風向影響 55
5.1.5 基底巖性特征 58
5.2 陸相斷陷湖盆混積巖發(fā)育模式 59
5.2.1 與扇三角洲體系伴生混積模式 59
5.2.2 湖岸或湖灣混積模式 61
5.2.3 孤立隆起混積模式 66
第6章 混積巖優(yōu)質儲層成因機制及主控因素 67
6.1 混積巖儲層基本特征 67
6.1.1 混積巖儲層孔隙類型 67
6.1.2 混積巖儲層物性 70
6.2 混積巖儲層成巖演化歷史 72
6.2.1 成巖作用類型及特征 72
6.2.2 儲層成巖演化階段 94
6.3 混積巖優(yōu)質儲層發(fā)育的控制因素 97
6.3.1 原生孔隙的保存是優(yōu)質儲層形成的基礎 98
6.3.2 次生孔隙的發(fā)育是優(yōu)質儲層形成的關鍵 104
6.3.3 熱流體活動是優(yōu)質儲層改造的機制 109
第7章 混積巖綜合識別技術及預測思路 117
7.1 混積巖綜合識別技術 117
7.1.1 地震尺度識別技術 117
7.1.2 測井尺度識別技術 122
7.1.3 巖心尺度識別技術 125
7.1.4 綜合識別技術 125
7.2 混積巖預測思路 133
7.2.1 混積巖預測難點 133
7.2.2 混積巖預測思路與方法 133
第8章 混合沉積勘探實踐 136
8.1 秦皇島29-2東構造 137
8.1.1 地質概況 137
8.1.2 混合沉積特征 137
8.1.3 混合沉積儲層特征 143
8.1.4 勘探實踐 145
8.2 秦皇島36-3構造 146
8.2.1 地質概況 146
8.2.2 混合沉積特征 146
8.2.3 混合沉積儲層特征 150
8.2.4 勘探實踐 152
8.3 渤中36-2構造 152
8.3.1 地質概況 152
8.3.2 混合沉積特征 152
8.3.3 混合沉積儲層特征 156
8.3.4 勘探實踐 158
8.4 錦州20-2構造 158
8.4.1 地質概況 158
8.4.2 混合沉積特征 159
8.4.3 混合沉積儲層特征 164
8.4.4 勘探實踐 165
8.5 墾利16-1構造 165
8.5.1 地質概況 165
8.5.2 混合沉積特征 166
8.5.3 混合沉積儲層特征 167
第9章 主要結論 171
參考文獻 174
圖版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