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壹 中國教師在德國工作站
芻議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地區(qū)城鎮(zhèn)化的“起步”
現代德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另一種道路?——19、20世紀的巴伐利亞城鎮(zhèn)化發(fā)展
當代歐洲歷史教學發(fā)展動向
新西蘭歷史教學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貳 德國教師在中國工作站
以“科技史”的方法改進“現代化”與“全球化”概念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鐵路系統為例
叁 中國學生在德國工作站
殖民者視角和殖民地視角之間的全球史歷史敘述——以義和團運動為例
德、奧兩國的山區(qū)旅游與小城鎮(zhèn)發(fā)展——以阿爾卑斯山的開發(fā)為例
一戰(zhàn)遺孤——論德國烏發(fā)電影公司的建立
風起于青萍之末——歷史記憶中的“察貝恩事件”初探
柏林非洲街區(qū)更名爭議始末
“兩個輿論場”的互動:試論20世紀初的德國大眾政治——以“每日電訊報事件”為例
魏瑪德國大眾媒體中的美國形象——以道威斯計劃為例
肆 德國學生在中國工作站
歷史傳授的新視角
為期五周的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交流——對中國學校與公眾歷史傳播的認識
附錄I 暑期學校講座概覽
歷史教育學的全球趨勢
德國歷史教育的當下趨勢
歐洲的畫廊——歐洲及其圖像
傳統的歐洲歷史敘述
從殖民主義到全球化——1500年以來的世界
1944年突襲漢堡唐人街行動“Chinesenaktion”——關于殖民主義與納粹主義糾葛的研究
德國殖民史及其遺產的歷史教學設計
兩個種族滅絕的比較案例——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Shoah)”(1939-1945)與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Aghet)”(1915-1917)
環(huán)境災害的兩個比較案例——前現代“瘟疫和荒漠化”與1950年以來“人為破壞地球”
“瓜分非洲和亞洲!”——瑞士德語歷史教材中的(后)殖民敘述評析
通過歷史傳統
通過歷史傳統教授19世紀下半葉南非的群際關系史:時間旅行方法
納粹歷史在德國歷史文化中的意義
不讓奧斯維辛主宰我的生活
來自東亞的新的世界秩序——1895-1945年間的中日關系
戴進賢:中國宮廷的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家
一戰(zhàn)中的聲與寂:歷史課堂的觀念與挑戰(zhàn)
“一百年前”:雙語歷史教學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將世界史和全球史觀點引入歷史課堂的不同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迪多夫高中的教育理念
教師評估與歷史寫作相關的反饋策略:經典案例研究
歐盟研究項目(EMEE)和博物館的視角切換
荷蘭公眾史學:傳統、機遇與教訓
附錄II 暑期學校
第二屆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校通訊
第三節(jié)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校通訊
第四屆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校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