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藝術是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廣泛的雕刻藝術之一。從古至今,凡宮殿、門樓、學宮、會館、居宅、祠宇、牌坊、寺院、石窟、摩崖、陵園、塔、橋、園林、石雕像及器用、工藝品等,都離不開石雕藝術所發(fā)揮的功能和作用。歷代石雕文物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意蘊和極高的藝術性,與人們的社會關系至為密切?;罩莸氖袼囆g,始于東晉,盛于明清,具有鮮明的地域傳統(tǒng)風格,蘊含著深厚的徽州歷史文化。中國古建筑數千年來始終以木結構為主,磚、石材為輔,而徽州當地歷來盛產木、磚、石等建材,早在漢代,當地石料就被開采利用。徽州民間素有雕刻的傳統(tǒng)技藝,隨著明清之際徽商的崛起和當地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徽派民居與園林建筑以及“磚、木、石三雕”建筑裝飾藝術得到同步的發(fā)展。其中,徽州民間建筑石雕裝飾藝術以其古樸高雅的格調獨樹一幟,特別是在明代至清代中期的建筑裝飾上,其石雕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徽州石雕藝術的發(fā)展主要依附于傳統(tǒng)宗法制度,源于建筑裝飾及工藝的需要。在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既能傳承傳統(tǒng)衣缽,又能不斷創(chuàng)新出時代風貌,這使得我們需要從文化的視角來追溯其技藝風貌形成的根源,探究其美學風格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罩莸娘L俗習慣是在興建土木時,東家對工匠的錄用有嚴格的要求,必然精選巧工和奇思,刻意求工。因此,當地的房屋建筑雕飾制作具有較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