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科學史:在科學與公眾之間
1.1 科學史面向公眾的學術與現實背景
1.1.1 科學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1.1.2 科學傳播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要求
1.2 相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科學編史學中的相關研究
1.2.2 科學教育界的相關研究
1.2.3 科學傳播理論與實踐研究
1.3 科學史與公眾結合的價值
1.3.1 推動科學史的功能研究,促進應用科學史研究的發(fā)展
1.3.2 加強科學傳播的理論基礎,促進科學傳播實踐活動的發(fā)展
1.4 科學史對科學傳播的影響
1.4.1 人文元素的加入
1.4.2 幫助科學知識的普及
1.4.3 利于科學方法的倡導
1.4.4 促進科學思想的傳播
1.4.5 增進對科學與社會相互影響的理解
第2章 科學史與科學教育
2.1 科學史與教育結合的歷史
2.2 科學史與科學教育
2.2.1 科學史幫助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觀念轉變”
2.2.2 科學史促進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觀的形成
2.3 科學史與中美兩國基礎科學教育改革
2.3.1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與科學史
2.3.2 中國國家中學科學課程標準與科學史
2.4 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2.4.1 西方通識教育概念的歷史演變
2.4.2 通識教育在中國
2.4.3 科學史的通識教育價值
2.5 STS與教育
2.5.1 STS的界定
2.5.2 國外若干科學教育標準中的STS內容
2.5.3 STS在基礎科學教育中的影響
2.5.4 科學哲學中的建構主義與基礎教育
2.5.5 科學知識社會學與科學教育
第3章 科學史與科普作品
3.1 科學史與科普作品關系之概述
3.1.1 科普概念及其發(fā)展歷程
3.1.2 科普作品的形式和分類
3.1.3 科學史與科普作品的關系
3.2 從純粹科學知識的傳播到科學史內容的引入
3.2.1 純粹科學知識傳播的科普作品——《趣味物理學》
3.2.2 開始引入歷史內容的科普作品——《物理世界奇遇記》
3.2.3 科學史內容引入的原因及其影響
3.3 從簡單地引入歷史材料到在歷史的脈絡中敘述科學
3.3.1 從《物理世界奇遇記》到《物理學發(fā)展史》
3.3.2 從《物理學發(fā)展史》到《量子物理史話:上帝擲骰子嗎》
3.3.3 歷史視角對科普作品的影響
3.4 科學史對科普作品中科學觀的影響
3.4.1 科普作品案例中科學觀的回顧
3.4.2 SSK對傳統(tǒng)科學觀的批判
3.4.3 勾勒姆:《人人應知的科學》中的科學新形象
3.4.4 從《人人應知的科學》看科學觀和科普作品的關系
第4章 科學史與科學漫畫
4.1 科學漫畫和科學史的精神聯系——科學觀
4.2 日本戰(zhàn)后科學觀下的漫畫作品——《阿童木》
4.2.1 手琢治蟲與阿童木
4.2.2 阿童木與日本戰(zhàn)后的科學觀
4.3 日本新時期科學觀下的漫畫作品——《風之谷》
4.3.1 宮崎駿與娜烏西卡
4.3.2 娜烏西卡與日本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科學觀
4.4 科學觀的變遷——從阿童木到娜烏西卡
4.4.1 機械主義自然觀與生態(tài)主義自然觀
4.4.2 技術樂觀主義與技術悲觀主義
4.4.3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4.5 小結——科學史對各類科普作品的不同影響
第5章 科學史與科學傳播
5.1 科學史對科學傳播的影響概述
5.1.1 科學傳播實踐活動概況
5.1.2 科學史對科學傳播的介入和影響
5.2 科學史的研究內容對科學傳播的影響
5.2.1 科學史的發(fā)展趨勢對科學傳播的影響
5.2.2 科學史的關注對象為科學傳播提供內容資源
5.3 科學史的研究立場對科學傳播的影響
5.3.1 科學史的新編史學綱領對科學傳播的影響
5.3.2 科學史對科學傳播理論模型的影響
5.3.3 科學史帶來科學觀的變化對公眾角色的影響
5.3.4 科學史帶來科學觀的變化對科學家角色的影響
5.4 科學史研究者的科學傳播實踐
5.4.1 英國:影響政府科學傳播公共政策
5.4.2 日本:組織科學傳播活動,培養(yǎng)科學傳播人才
第6章 結論
6.1 主要結論
6.2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及后續(xù)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