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水利工程引黃灌區(qū)滴灌農田水鹽調控技術與模式

引黃灌區(qū)滴灌農田水鹽調控技術與模式

引黃灌區(qū)滴灌農田水鹽調控技術與模式

定 價:¥168.00

作 者: 屈忠義,黃權中,高曉瑜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688422 出版時間: 2021-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5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引黃灌區(qū)滴灌農田水鹽調控技術與模式》以河套灌區(qū)為研究對象,基于干旱鹽漬化灌區(qū)水土資源利用現(xiàn)狀和面臨的形勢,研究不同水質條件下滴灌灌溉制度與土壤水肥熱鹽調控技術,探求地下水膜下滴灌典型作物需水規(guī)律及水鹽調控技術,揭示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灌溉模式下地下水水位水質、土壤水肥熱鹽及作物響應規(guī)律,提出引黃灌區(qū)滴灌農田水肥熱鹽高效協(xié)同調控灌溉模式。結合灌區(qū)水資源規(guī)劃成果及已有研究成果和基礎數(shù)據(jù),開展河套灌區(qū)不同灌溉模式下區(qū)域土壤水鹽遷移動態(tài)研究,論證在引黃鹽漬化灌區(qū)開展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的可行性。完成基于不同灌溉模式與集成技術的經濟效益分析,根據(jù)農田水土環(huán)境評價與經濟效益評價,優(yōu)選出引黃灌區(qū)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集成技術與模式,實現(xiàn)引黃灌區(qū)農業(yè)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灌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簡介

暫缺《引黃灌區(qū)滴灌農田水鹽調控技術與模式》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1章膜下滴灌典型作物需水規(guī)律及土壤環(huán)境效應研究1
1.1非鹽堿地不同灌水下限典型作物(葵花、玉米)需水規(guī)律1
1.1.1試驗設計與方法1
1.1.2結果與分析3
1.2鹽堿地膜下滴灌典型作物需水規(guī)律23
1.2.1試驗設計與方法23
1.2.2結果與分析26
第2章微咸水膜下滴灌水鹽調控技術42
2.1不同水質條件下膜下滴灌土壤水鹽運移及典型作物產量研究42
2.1.1試驗設計與方法42
2.1.2結果與分析45
2.2微咸水灌溉條件下土壤水鹽運移累積規(guī)律與作物響應研究57
2.2.1試驗設計與方法57
2.2.2結果與分析63
2.3小結94
2.3.1結論一:不同水質條件下膜下滴灌土壤水鹽運移規(guī)律94
2.3.2結論二:微咸水灌溉條件下土壤水鹽運移累積規(guī)律96
第3章典型作物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102
3.1試驗設計與方法102
3.1.1試驗材料102
3.1.2試驗設計102
3.1.3測定項目與方法103
3.2滴灌水肥一體化水氮互作對玉米產量、收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應分析105
3.2.1不同水氮水平生育期玉米耗水規(guī)律分析105
3.2.2不同水氮水平對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107
3.2.3不同水氮水平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110
3.2.4不同水氮水平對玉米凈收益的影響110
3.2.5滴灌水肥一體化水氮互作效應113
3.3滴灌水肥一體化玉米生長的水氮互作效應115
3.3.1膜下滴灌水氮互作對玉米生長指標的影響115
3.3.2膜下滴灌水氮互作對玉米生理指標的影響117
3.3.3不同水氮水平對收獲期玉米地上干物質質量的影響120
3.3.4玉米產量及其構成要素與生育指標之間相關關系120
3.3.5膜下滴灌水氮互作下玉米生長指標的動態(tài)特征及其與產量的關系123
3.4滴灌玉米CERES-Maize模型率定驗證及應用129
3.4.1模型參數(shù)與模型評估129
3.4.2模型率定與驗證131
3.4.3模型應用135
3.5小結136
第4章井渠結合不同灌溉模式下農田GSPAC系統(tǒng)響應試驗研究138
4.1試驗設計與方法138
4.1.1試驗設計138
4.1.2測定項目與方法139
4.2不同灌溉模式下地下水-土壤水變化及轉化關系研究140
4.2.1不同灌溉模式下生育期地下水-土壤水變化及轉化規(guī)律140
4.2.2不同灌溉模式下田間灌溉水有效性評析144
4.3不同灌溉模式對土壤鹽分的影響148
4.3.1不同灌溉模式下生育期土壤鹽分變化148
4.3.2灌水對不同灌溉模式土壤鹽分的影響148
4.4不同灌溉模式對土壤溫度的影響151
4.4.1不同灌溉模式生育期土壤溫度變化及對氣溫的響應151
4.4.2灌水對不同灌溉模式土壤溫度的影響155
4.5不同灌溉模式對玉米生長及產量的影響158
4.5.1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株高變化規(guī)律158
4.5.2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葉面積指數(shù)變化規(guī)律158
4.5.3不同灌溉方式下產量構成因素分析159
4.5.4不同灌溉方式下氮素吸收以及氮肥利用率160
4.5.5不同灌溉方式下農田溫室氣體排放160
4.6不同灌溉模式對作物耗水量及IWP、WP的影響162
4.7小結162
第5章引黃洗鹽技術165
5.1春匯制度對土壤環(huán)境效應影響研究165
5.1.1試驗設計與方法165
5.1.2不同春匯定額對土壤環(huán)境效應影響167
5.1.3不同春匯定額對典型作物出苗的影響174
5.1.4不同春匯方式對土壤環(huán)境效應影響175
5.1.5不同春匯方式對典型作物出苗的影響177
5.2秋澆對土壤環(huán)境效應影響研究177
5.2.1試驗設計與方法178
5.2.2秋澆對土壤鹽分平衡的影響179
5.3小結180
第6章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區(qū)域農田水土環(huán)境變化分析182
6.1區(qū)域概況與試驗方法182
6.1.1隆盛井渠結合典型區(qū)概況182
6.1.2試驗設計183
6.1.3測定項目與方法183
6.2井渠結合區(qū)域地下水變化規(guī)律分析評估184
6.2.1數(shù)據(jù)來源及處理184
6.2.2分析評估方法185
6.2.3井渠結合對地下水位調控效果分析評估186
6.2.4井渠結合對地下水位影響成因分析評估189
6.3井渠結合對典型農田灌溉制度及土壤水分鹽分的影響191
6.3.1井渠結合區(qū)典型作物灌溉制度191
6.3.2井渠結合區(qū)典型作物產量及灌溉水生產率195
6.3.3井渠結合區(qū)典型地塊土壤水分、鹽分變化197
6.3.4井渠結合對區(qū)域土壤鹽分變化影響評估198
6.4長期引黃滴灌水鹽動態(tài)預測203
6.4.1無秋澆條件下黃河水滴灌水鹽動態(tài)預測203
6.4.2秋澆條件下引黃滴灌水鹽動態(tài)預測204
6.4.3地下水滴灌水鹽動態(tài)預測209
6.5小結212
第7章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配套技術研究215
7.1滴灌條件下生物炭節(jié)水保肥減排技術215
7.1.1材料與方法215
7.1.2滴灌條件下生物炭節(jié)水技術217
7.1.3滴灌條件下生物炭保肥技術219
7.1.4滴灌條件下生物炭減排技術223
7.2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配套農藝技術230
7.2.1玉米膜下滴灌農藝技術230
7.2.2葵花膜下滴灌農藝技術232
第8章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綜合技術集成研究與效益評價234
8.1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集成模式研究234
8.2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集成模式效益評價234
8.2.1臨河九莊試驗與示范區(qū)234
8.2.2隆盛試驗與示范區(qū)237
8.2.3五原試驗與示范區(qū)240
8.2.4長勝試驗與示范區(qū)242
第9章結論與展望245
9.1主要結論245
9.1.1不同水文年典型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245
9.1.2灌區(qū)典型作物微咸水膜下滴灌節(jié)水控鹽技術246
9.1.3引黃補水壓鹽技術248
9.1.4生物炭土壤改良技術249
9.2存在不足及展望249
參考文獻250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