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鋒,男,1974年生,博士,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會員、廣東省植物學會秘書長、廣東省園林學會理事、廣州市林學會理事。1997年參加工作,早期專注植物分類、資源調查工作,打下較扎實的植物分類學功底,熟悉華南地區(qū)植物種類和分布。近年來致力于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工作。收集觀賞和藥用植物資源300多種,篩選出多種有開發(fā)利用前景的藥用植物。豐持完成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第二次全國調查規(guī)劃及總調查報告編撰、廣州花城綠城水城建設植物選擇與配置指引等工作;主持召開5次學術研討會,培訓行業(yè)管理部門相關人員1000多人次,為廣東省的林業(yè)發(fā)展和城市綠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和國家科技基礎平臺項目子專題,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子課題20多項。“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研究與應用”“鄉(xiāng)土植物在生態(tài)園林中應用的關鍵技術與產業(yè)化”“中國南海島嶼植物多樣性研究及產業(yè)化”“廣東省特色植物資源利用產業(yè)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研究成果分別獲2012、2013、2016、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他獎勵5項;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10多項;發(fā)表論文100多篇;主編《中國景觀植物》《東莞園林植物》《南昆山植物》等,參編專著20多部;指導研究生30名。易綺斐,女,1971年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和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及野生資源的評價與利用研究。近年來主要對華南地區(qū)的植物資源進行物種多樣性調查和編目,篩選代表性的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保護生物學和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究,對澳門的野生植物物候進行了長期的定位監(jiān)測研究。近年來,主持或參加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專題1、港澳合作項目、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等30多項。撰寫科研論文50多篇;編寫專著40多部,其中主編或副主編出版了《鶴山樹木志》《鶴山古樹名木》《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東莞園林植物》《中國景觀植物》《南嶺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東莞植物志》《中國南海諸島植物志》《海南省七洲列島的植物與植被》《中國熱帶雨林地區(qū)植物圖鑒——海南植物》《澳門古樹名木》《廣州野生植物》《廣州風水林》等專著10余部;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獲國家授權發(fā)明專利10多項:獲國家授權新品種保護權2個:制定地方行業(yè)標準5個,指導碩士研究生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