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中國哲學史通常的說法,“因循”一詞最早出現在《慎子.因循》中,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一個重要范疇,也是道家用世的基本方法。但本書作者認為,《慎子》一書中的《因循》篇是唐代人加上,“因循”一詞最早使用在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中的“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本書稿就是當下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先秦因循哲學的學術著作,全書運用中文本詮釋、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史論結合、比較研究的方法,從本文資料出發(fā),重實證,既關注學術前沿,注重新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帛書資料的使用,又重視世界漢學舞臺的研究動向,在追溯“因循”思想源流、基本內涵和學派歸屬的基礎上,不僅對老子、管子、莊子、申不害、慎子、荀子、《黃帝四經》、韓非子、《鹖冠子》、《呂氏春秋》的因哲學思想逐一進行了個案考察和梳理,而且從目的、價值目標、創(chuàng)新基因、當代價值等層面展開對因循哲學的綜論和評判,是一部聚焦問題,邏輯清晰,史料翔實,論證嚴謹,觀點明確,學術質量較高而填補空白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