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6G重塑世界

6G重塑世界

6G重塑世界

定 價:¥169.80

作 者: 劉光毅,黃宇紅,崔春風,王啟星 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6G叢書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5562777 出版時間: 2021-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11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5G與云計算、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和物聯(lián)網等技術的結合正在加速整個社會的數(shù)字化轉型,推動著整個社會走向數(shù)字孿生。本書提出面向2030年的“數(shù)字孿生”和“智慧泛在”的社會發(fā)展愿景,闡述在該社會形態(tài)下的移動通信應用場景,包括通感互聯(lián)、交互式全息、智能交互、超能交通、精 準醫(yī)療、孿生工/農業(yè)等,并以此推導出在這些典型應用場景下的通信需求,總結出6G移動通信網絡端到端的技術需求指標。圍繞6G需求指標,詳細對比分析了5G及其演進系統(tǒng)在技術指標上的差距,以及為了滿足這些技術指標可能采納的關鍵技術,介紹技術原理、發(fā)展現(xiàn)狀、未來發(fā)展方向和面臨的挑戰(zhàn)。最后,提煉出未來6G網絡所需要具備的按需服務、柔性、智慧內生、數(shù)字孿生和安全內生等特征,并給出了“3層4面”的邏輯網絡架構建議。本書可作為5G、6G研發(fā)人員的參考書,高校研究生的啟蒙教材,也可作為企業(yè)布局未來與移動通信相關業(yè)務的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劉光毅博士,教授級高 級工程師,現(xiàn)任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專家,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專家、6G總監(jiān),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咨詢委員會無線領域專家組副組長,毫米波與太赫茲產業(yè)聯(lián)盟副理事長,北京通信學會理事。黃宇紅教授級高 級工程師,現(xiàn)任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NGMN董事會成員,并負責TD-LTE發(fā)展倡議(GTI)工作,先后負責中國移動GSM900/1800雙頻網絡、GPRS、CMNet、IP專網、WLAN、3G、4G TD-LTE的技術研究、策略研究、規(guī)范制訂和試驗測試等重大項目的技術工作以及LTE后續(xù)演進及5G的新技術研究和標準化工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25項。崔春風博士,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未來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所所長,從事3G/4G/5G/6G移動通信新技術研究與標準化工作,主要聚焦在中國移動無線網絡技術路線及演進策略的研究與制訂,無線新技術及創(chuàng)新融合技術的創(chuàng)新方案研究、評估、原型驗證和標準化推動,參與ITU-R、3GPP、NGMN、IEEE、O-RAN、CCSA、IMT-Advanced推進組、IMT-2030研究組、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等國內外標準及行業(yè)組織,現(xiàn)兼任IMT-2030研究組需求組副組長,曾兼任IMT-Advanced推進組需求組組長、未來移動通信論壇需求組組長、CCSA TC5 WG6工作組副組長王啟星博士,現(xiàn)任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未來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自2008年開始先后參與4G、5G和6G的前沿技術研究和國際標準化工作,研究方向為超大規(guī)模天線、新型調制與編碼、電磁超材料、可見光等,申請專利200余件,2018年獲得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中國通信標準化協(xié)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 1章 移動通信發(fā)展概述 001
1.1 移動通信技術的特點與面臨的挑戰(zhàn) 002
1.2 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發(fā)展歷程 003
1.2.1 語音通信的時代 005
1.2.2 移動數(shù)據的萌芽 007
1.2.3 4G改變生活 009
1.2.4 5G改變社會 013
1.2.5 6G的出現(xiàn) 018
1.3 本章小結 023
參考文獻 024
第 2章 5G加速社會的數(shù)字化轉型 025
2.1 社會經濟的數(shù)字化發(fā)展趨勢 026
2.2 5G的全新能力 028
2.2.1 全新空口能力 028
2.2.2 服務化和網絡切片 030
2.2.3 移動邊緣計算 032
2.2.4 能力開放 034
2.3 5G賦能垂直行業(yè) 034
2.3.1 5G與垂直行業(yè)結合面臨的挑戰(zhàn) 036
2.3.2 5G服務于垂直行業(yè)的模式 037
2.3.3 打造5G的能力開放平臺和應用平臺 039
2.3.4 5G改變社會:全連接的世界 040
2.4 本章小結 041
參考文獻 041
第3章 移動通信發(fā)展推動社會走向數(shù)字孿生 043
3.1 數(shù)字孿生 044
3.1.1 概念的提出 046
3.1.2 數(shù)字孿生的應用 050
3.2 社會發(fā)展的下一階段:數(shù)字孿生世界 055
3.3 本章小結 058
參考文獻 058
第4章 2030+愿景與需求暢想 061
4.1 2030+生活暢想 062
4.2 6G愿景:數(shù)字孿生,智慧泛在 073
4.3 6G應用新場景與新業(yè)務 075
4.3.1 智享生活 076
4.3.2 智賦生產 080
4.3.3 智煥社會 082
4.4 2030年業(yè)務和應用發(fā)展趨勢及網絡技術需求指標 085
4.5 本章小結 087
參考文獻 088
第5章 全息投影 089
5.1 過程原理分類 090
5.1.1 傳統(tǒng)光學全息 090
5.1.2 數(shù)字全息 091
5.1.3 計算全息 092
5.2 全息應用場景及關鍵技術 093
5.3 呈現(xiàn)方式分類 093
5.3.1 蒸汽投影 094
5.3.2 激光爆破投影 094
5.3.3 360°全息顯示屏 095
5.3.4 邊緣消隱 095
5.3.5 佩珀爾幻象 096
5.4 典型應用 096
5.4.1 全息通信 096
5.4.2 全息醫(yī)療 097
5.4.3 全息駕駛 098
5.4.4 全息航空 098
5.5 未來發(fā)展方向——全息交互 099
5.5.1 全息交互關鍵技術 099
5.5.2 全息交互應用場景 100
5.6 網絡性能指標需求分析 101
5.7 本章小結 102
參考文獻 102
第6章 沉浸式體驗XR 105
6.1 VR/AR的發(fā)展與進步 106
6.1.1 VR/AR技術發(fā)展及現(xiàn)狀 107
6.1.2 VR/AR的應用領域 109
6.1.3 VR/AR面臨的挑戰(zhàn) 111
6.2 本地處理到云端處理的演進 112
6.2.1 云AR 113
6.2.2 云VR 115
6.3 6G云VR/AR展望 116
6.3.1 新場景 118
6.3.2 新技術 119
6.4 通信能力需求 120
6.4.1 時延、帶寬分析 120
6.4.2 可靠性分析 121
6.5 本章小結 121
參考文獻 121
第7章 孿生醫(yī)療 123
7.1 孿生醫(yī)療 124
7.2 體域網概述 128
7.2.1 早期的體域網應用 128
7.2.2 當前的體域網應用 129
7.2.3 當前的體域網架構與標準 130
7.2.4 當前體域網面臨的挑戰(zhàn) 131
7.3 未來體域應用潛在關鍵技術 131
7.3.1 潛在關鍵技術 132
7.3.2 未來體域網發(fā)展方向 134
7.4 通信能力需求 135
7.5 體域網的多級異構組網 137
7.6 本章小結 138
參考文獻 139
第8章 通感互聯(lián) 141
8.1 引言 142
8.2 通感互聯(lián)網概念 143
8.3 通感互聯(lián)應用場景 145
8.4 通感互聯(lián)的需求 148
8.5 本章小結 150
參考文獻 150
第9章 超能交通 153
9.1 交通工具的發(fā)展與展望 154
9.1.1 全自動駕駛 155
9.1.2 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車 155
9.1.3 空中高鐵 156
9.1.4 飛行汽車、空中巴士、空中的士 157
9.1.5 海底真空隧道列車 158
9.1.6 太空出行 158
9.2 ITS到V2X演進歷程 159
9.2.1 國外ITS到V2X的演進歷程 162
9.2.2 國內ITS到V2X的演進歷程 163
9.3 超能交通 164
9.3.1 超能交通的概念 165
9.3.2 超能交通架構及關鍵技術 165
9.3.3 超能交通的潛在影響 170
9.4 通信能力需求 170
9.5 本章小結 172
參考文獻 173
第 10章 孿生工業(yè) 175
10.1 傳統(tǒng)工業(yè)發(fā)展歷程 176
10.1.1 第 一次工業(yè)革命 176
10.1.2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78
10.1.3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 179
10.2 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工業(yè)4.0 181
10.2.1 工業(yè)4.0概念 181
10.2.2 發(fā)展現(xiàn)狀和挑戰(zhàn) 182
10.3 后工業(yè)4.0展望 185
10.3.1 孿生工業(yè)的定義 185
10.3.2 孿生工業(yè)應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87
10.3.3 孿生工業(yè)對通信能力的需求 189
10.4 本章小結 190
參考文獻 190
第 11章 孿生農業(yè) 193
11.1 農業(yè)發(fā)展歷程 194
11.1.1 農業(yè)1.0: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傳統(tǒng)農業(yè) 194
11.1.2 農業(yè)2.0:以機械化為主的小規(guī)模農業(yè) 195
11.1.3 農業(yè)3.0:以信息化為主的自動化農業(yè) 196
11.1.4 農業(yè)4.0:以無人化為主的智慧化農業(yè) 198
11.2 智慧農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問題 200
11.2.1 國外智慧農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200
11.2.2 國內智慧農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201
11.2.3 智慧農業(yè)發(fā)展問題 203
11.2.4 新型農業(yè)展望 204
11.3 孿生農業(yè)展望 206
11.3.1 規(guī)劃 207
11.3.2 生產 207
11.3.3 流通 211
11.3.4 智能裝備 212
11.3.5 銷售與溯源 212
11.4 孿生農業(yè)對通信能力的需求 214
11.5 本章小結 215
參考文獻 215
第 12章 智能交互 217
12.1 引言 218
12.2 機器人的發(fā)展與進步 220
12.2.1 機器人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 220
12.2.2 機器人應用領域分析及面臨挑戰(zhàn) 221
12.2.3 機器人技術未來發(fā)展趨勢 223
12.3 智能體的定義與分類 224
12.3.1 智能體概述 224
12.3.2 智能交互的主體 225
12.4 智能體間的交互 226
12.4.1 智能體間的交互形式 226
12.4.2 智能體間的交互內容 234
12.5 智能交互對通信能力的需求 235
12.5.1 時延分析 235
12.5.2 用戶體驗速率分析 236
12.5.3 可靠性分析 236
12.6 本章小結 237
參考文獻 237
第 13章 2030年的發(fā)展需求與5G能力的差距 239
13.1 2030年的需求指標歸納 240
13.2 5G的能力差距分析 243
13.2.1 5G關鍵能力 244
13.2.2 5G的能力差距 245
13.3 本章小結 247
參考文獻 247
第 14章 6G關鍵候選技術概述 249
14.1 可見光通信技術 250
14.1.1 可見光通信發(fā)展與應用 250
14.1.2 國內外發(fā)展現(xiàn)狀 251
14.1.3 可見光應用場景 252
14.1.4 可見光通信關鍵技術 253
14.1.5 可見光通信的未來展望 259
14.2 太赫茲通信 260
14.2.1 太赫茲通信發(fā)展現(xiàn)狀 261
14.2.2 太赫茲通信應用場景 263
14.2.3 太赫茲通信關鍵問題 265
14.2.4 太赫茲通信發(fā)展方向 267
14.3 過采樣虛擬MIMO 268
14.3.1 過采樣虛擬MIMO技術背景 268
14.3.2 過采樣虛擬MIMO技術發(fā)展情況 269
14.3.3 過采樣虛擬MIMO技術中的關鍵問題 274
14.3.4 過采樣虛擬MIMO技術未來展望 276
14.4 軌道角動量 276
14.4.1 軌道角動量技術背景 277
14.4.2 軌道角動量技術的發(fā)展情況 280
14.4.3 軌道角動量技術中的關鍵問題 282
14.4.4 軌道角動量技術的展望 283
14.5 本章小結 284
參考文獻 284
第 15章 ICDT融合驅動的6G無線網絡架構 287
15.1 6G網絡架構變革的驅動力 288
15.1.1 新業(yè)務和新場景的驅動 290
15.1.2 ICDT深度融合 291
15.1.3 5G網絡發(fā)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294
15.2 6G網絡架構總體特征 295
15.2.1 按需服務 295
15.2.2 至簡網絡 295
15.2.3 柔性網絡 297
15.2.4 智慧內生 298
15.2.5 數(shù)字孿生 300
15.2.6 安全內生 300
15.3 6G網絡邏輯架構 302
15.4 本章小結 304
參考文獻 304
名詞索引 307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