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有糟鰣魚、衣梅、豬頭肉、干蒸劈曬雞和木樨青豆泡茶。 《西游記》有爛煨芋頭拌糖、白煮蘿卜醋澆烹、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筍芽木耳。 《水滸傳》有白松子胡桃肉茶和蒸卷燒鵝。 《三國演義》有松江鱸魚和紫芽姜。 《紅樓夢》有鵝掌鴨信、酸筍雞皮湯和棗泥山藥糕。 《儒林外史》有豬油餃餌、鴨子肉燒賣、鵝油酥、軟香糕。 《駱駝祥子》有老豆腐澆辣椒油韭菜末、油炸鬼配甜漿粥和燒餅夾肉。 《武林舊事》有羊舌簽和蜜煎荔枝。 《吶喊》有梅干菜飯和夜半蠶豆,《彷徨》有辣豆腐和熏魚頭。 《棋王》有蛇骨茄子湯。 《挪威的森林》有醋漬竹莢魚、厚蛋燒、西京漬、煮茄子、菜湯、灑了芝麻和蘿卜干的玉蕈飯。 《基督山伯爵》有阿爾勒臘腸和馬賽魚湯。 《陶庵夢憶》有吃蟹那一套:肥臘鴨、牛乳酪、醉蚶、鴨汁煮白菜、謝橘、風栗、風菱。玉壺冰酒,兵坑筍,新余杭白米飯、蘭雪茶。都說書中自有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其實多讀點有生活的作者,什么吃的都有了。 民以食為天。從吃處著眼,用最靠近生活的方式打開文學經典,開啟關于味覺的文學想象之旅。水滸好漢的酒與肉、汪曾祺的麻油拌薺菜、硬漢海明威的生鮮海味、村上的醋漬關西風,江南書生吃食上那點精致勁兒,還有老百姓吃餛飩喝黃酒時的滾熱燙喉……往往就是這些關于食物的細節(jié),不經意間流露出人的真情實意來。 讀書,讀小說人物如何吃,便能知他們如何活; 從一個寫作者的口味,見出文字風格和生命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