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目前約有6億25歲以下的年輕人,約為印度人口比例的一半,然而并不是每個印度青年都能成為軟件工程師。他們面對著普拉姆概括的三無問題:沒受教育,沒有工作,沒有工作能力,各種困境就此滋生。《印度青年狂想曲》聚焦雄心勃勃的印度小鎮(zhèn)青年,選取了幾位有代表性的青年或一個青年團體為切入點,比如創(chuàng)辦了當時世界上第二大內容工廠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家維內·辛格爾,印度“瘋狂英語男”兼勵志演說家穆因·汗,在鄉(xiāng)鎮(zhèn)里給村民辦事以謀取利益的疏通者潘卡·普拉薩德,年輕、頗具潛力又富有爭議的印度女性政治家里沙·辛格,可以做白領卻自詡為“思想者”并投身政治的維卡斯·塔庫爾,想要成為明星卻屢屢碰壁的自費選美冠軍阿扎爾·汗,依靠年輕人的明星夢而發(fā)家致富的塔布里茲·汗,在大城市找工作卻走上電騙之路的年輕男女等等。書中描繪了他們的夢想、渴望、焦慮、不安、憤怒與抉擇,從而反映出印度社會青年受教育機會不足,就業(yè)機會少,城鎮(zhèn)化進程急促且混亂,社會風氣浮躁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