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遺體被安葬在維也納郊外的瓦林村公墓。送葬隊伍中的火炬手里有一位30歲的小伙子,他身材矮小,但卻結實健壯,一頭深色的卷發(fā)配上斯文的眼鏡——他就是弗朗茨·彼得·舒伯特。盡管舒伯特一生都與貝多芬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但他只在前一周才首次見到貝多芬。對他來說,傳遞火炬只是一種個人和公眾對音樂家表示敬意的行為,但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這其中還蘊含著更為深刻的意義。貝多芬的天賦,也如這火炬一般,傳遞到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維也納最后一位偉大作曲家身上。古典主義時期,有四位著名的作曲家都圍繞著維也納這座城市生活、工作。其中,約瑟夫·海頓是非常年長也是壽命非常長的一位,他于1809年去世,享年77歲。莫扎特在35歲便英年早逝,還不到海頓壽命的一半長。貝多芬活到56歲,雖不算長壽,但也年過半百。舒伯特是這幾人中壽命非常短(也可能是非常悲慘)的一位,就在他參加完貝多芬葬禮后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去世了,并且如他所愿,他也被安葬在貝多芬長眠的公墓內,享年31歲。但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卻創(chuàng)作出了常人需要花70年才能完成的作品。他那令人驚訝的作品表中包含了超過600首歌曲,多部歌劇、彌撒曲以及其他一些教堂音樂,9部交響曲,還有數量龐大的室內樂作品和鋼琴作品——總量超過1000首。這么多的作品都是在短短的18年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平均下來,幾乎每周都有一部作品誕生!盡管舒伯特與貝多芬生活在同一時代,但由于他比貝多芬年輕得多,所以他的生活并沒有受到因時代更迭所帶來的劇烈政治波動的影響。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他才18歲,成年后都生活在后拿破侖時代,也就是所謂的畢德麥雅時期(Biedermeyer),這一時期崇尚的風格與英國“攝政時期”(簡·奧斯汀風格)相呼應——追求時髦的家具和服裝。18世紀那種精致的發(fā)型、帶蝴蝶結的假發(fā)、飾有緞帶的裙子和鍍金的毛皮裝飾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模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簡約、經典的風格;許多陳舊僵化的階級劃分也被掃除,有更多的中產階級人士能夠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