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基礎和特征之一,在古代安土重遷的農業(yè)文明中形成了文學世家的獨特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家族的綿延不絕和文化的世代傳承,明清時期文學世家成為普遍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通州(今江蘇省南通市)范氏家族是北宋范仲淹直系后裔,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撫州始遷通州,落第生根,發(fā)展壯大,成為了該地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家族將文學視作情感寄托和生存方式,以詩禮書香傳家,跨越明、清、民國,直至當代,450余年間繁衍生息,綿延13代,克紹箕裘,文人輩出,先后誕生了文學家30余人,文獻留存豐富,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家族景觀。通州范氏各代成員具備高度的文化修養(yǎng)和自覺的傳承意識,家族發(fā)展不僅表現(xiàn)為血脈延續(xù),更是文化傳承,文獻累積。13代留存的詩文著述是家族文化建設的見證,更是地方文獻和民族文化的成果,以巨大的容量、豐富的內涵、多元的門類,勾勒出文學發(fā)展的脈絡、時代變遷的軌跡。通州范氏家族作為引人矚目的世家文化現(xiàn)象,學界近年以來頗為關注,且隨著深入推進,誕生了不少新觀點、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