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一切美學著作,總是當頭提出一個問題:“美是什么?” 美的定義可長可短,但都因艱辛概括、拼湊概念,似乎什么都包羅了,結果卻毫無價值。更嚴重的是,這種理論把人世間大量豐富多彩的美,全都變成了同一源頭的概念衍生物。試想,要把狂風暴雨中的驚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閃、百歲夫妻的臨終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長嚎、宋詞格律的平仄調整……全都概括成同一個美的定義,有可能嗎?有必要嗎?有意義嗎? 如果硬要概括,那么,美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不美。 所以,不如把問題的重心從“什么是美”轉移到“為什么讓人感到美”。 這個問題,把美的接受者當作了主體。 我們應該反過來,先從根子上探測觀眾接受時的心理反應,從中建立新的美學。 《觀眾心理學》的立足點就是研究接收者(即觀眾、聽眾、讀者)的心理反應,由此推斷藝術創(chuàng)作要遵循哪些心理規(guī)則,并逐一證明,所有的藝術措施其實都來自觀眾接受時的心理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