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
一、經學模式與中國文化繼承中的選擇問題
二、從西漢經學的分期到中國文化史的分期問題
三、《詩》《書》之依附三經以及經學流派問題
第一章 經書系統(tǒng)與經學著述形式
一、引言
二、六藝五經及其與孔子的關系
三、“以六為度”和“以五為度”的經書系統(tǒng)
四、傳、說、記和章句的著述形式
五、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西漢經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章 西漢經學流派——齊學、魯學、后氏禮學和古文經學
一、引言
二、甄別齊學與魯學的理由
三、魯學的經典和以荀子為關鍵人物的魯學傳承譜系
四、馬王堆帛書《周易》與魯學的關系
五、齊學的經典與傳承譜系
六、齊學和魯學所習經書及其思想風格的差別
七、六藝次序問題及其意義
八、古文經典的出現(xiàn)及其不同的命運
九、融匯齊魯學說與古文禮書的后氏禮學
十、古文經學的興起
十一、齊學、魯學、后氏禮學與古文經學的分野
第三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經學史的分期問題
一、引言
二、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獻記載
三、“經傳說記”系統(tǒng)中的諸子學
四、“漢承秦制”與漢成帝的革新
五、從“博士七十余人”到“十四博士”的演變
六、《天人三策》之年問題的解決及其意義
七、孔子的素王地位及其與“獨尊儒術”的關系
八、王鳳及其家族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事件中的作用
第四章 《春秋》公羊學及其與穀梁學的紛爭
一、引言
二、從《鄒氏春秋》看公羊學的淵源
三、公羊學派的構成
四、《春秋繁露》的可靠性及其與穀梁學的關系
五、公羊學“孔子王魯”說及其與穀梁學的分歧
六、大一統(tǒng)與元學
七、關于宇宙系統(tǒng)模式的構想及其感應
八、帶有形上學傾向的思想方法
第五章 與國家宗教并行演進的西漢禮學
一、引言
二、以郊禘為核心的禮學的形成
三、今文《禮經》的篇目及其內容的局限性
四、《禮古經》和《禮記》的三種輯本
五、后氏禮學和西漢郊祀制度的沿革
六、西漢宗廟禘祫制度的沿革及其禮學依據(jù)
第六章 學院派易學的形成和演變
一、引言
二、秦代焚書事件與學院派各家易學的形成
三、帛書《周易》的價值及其所屬的文化地域
四、帛書《系辭》與《易之義》的區(qū)分及其意義
五、西漢易學中的魯學與齊學
六、河內女子發(fā)現(xiàn)《說卦》的事件
七、梁丘氏易學的興盛
八、孟、京卦氣說
九、費氏易學的興起
第七章 貫穿于西漢經學史上的重要命題與思想
一、引言
二、“圣人感生說”與“圣人同祖說”
三、“五德終始”與“皇帝王霸”的歷史觀
四、關于“世卿”的爭論
五、禪讓說與革命說
六、從陰陽五行說看齊、魯、古三派的宇宙構成論、觀念論和系統(tǒng)思想
七、陰陽構成五行的圖式
八、宇宙發(fā)生論
第八章 西漢經學的衰變
一、引言
二、高于五經的讖書和超乎傳記的緯書
三、西漢今古文經學的劇變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