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一件產品具有標簽性?宜家家居是怎樣做到從瑞典征服到中國市場?為何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設計師常常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觀察消費者的行為而不是埋頭設計?面對復雜的物質世界,“用戶”(產品使用者)個性化、社群化的使用體驗使設計師更加重視借用其他社會學科的理論,如人類學來開拓自身的設計視野。這些和“用戶”有關的物質文化的問題都屬于設計人類學關注的范圍。 本書所匯編的文章都出自國際設計理論界著名學者之手,主要從設計人類學的角度,將與設計相關的人類學現(xiàn)象,納入研究視野,例如對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生活行為、習俗等的調查,對海地金融掃盲設計的研究,對波蘭蕾絲傳統(tǒng)手工藝在商品社會“復活”的研究等,能完善設計師為具體人群日常用品的設計實踐,豐富設計本身的物質文化形態(tài)。設計學科和其他社會學科的交互研究,在國際設計學界已比較成熟,但在國內設計學界還處于起步階段,希望本書能有助于國內設計研究者和從業(yè)者開闊專業(yè)視野,思索什么樣的設計行為才是從人本身出發(fā),同時也為人工智能的新技術未來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