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詩壇中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對詩歌的跨越,始終滲透著詩人們渴望建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以及建立自由、民主、進步的現代文化的夢想。本書在對新詩越界形式跨時段的分析中,深入剖析了詩人在運用此種形式時的文化觀點,這是以往新詩文體跨越研究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文體越界雖然是在接受西方現代性文化和文學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文體變革,但新形式的創(chuàng)建離不開傳統(tǒng)形式的制約與影響。本書以廢名、翟永明、張棗等人的詩歌為例,闡釋了傳統(tǒng)形式、技巧、詩學觀念在現代新詩越界形式中的化用情況。文體越界是新詩獲得生命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徑,但并不是說這是唯一的、最好的途徑。任何形式的創(chuàng)造都要基于藝術家對生存感受的深切體會,只有在此基礎上萌生的符合內心真實情感表達需要的新形式,才有可能是有價值的形式。這帶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方面,詩人對所處文化語境要有深刻的洞察與理解,要有文化建設的擔當意識;另一方面,詩人要努力汲取各種藝術資源,進行藝術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