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現當代色彩的研究,很多人都會先想到印象派,它是現代色彩的一次關鍵革命,制定出了一套人們對色彩認知的新標準。從這一時期,開始,藝術家們才逐漸意識到顏色和光之間的關系,對事物的觀察不應局限在輪廓的桎梏之中,更不能用古老陳舊的既定思維去約束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世間萬物。“觀察”一詞有了新的針對目標,也有了新的內涵。印象派在色彩的觀察方法上不僅注重光線對事物的客觀影響,還注重個人的情感在顏色上的投射,因為主觀色彩非常能體現個人的風格,同時也能夠將對色彩的個人理解描繪到畫面上,增強畫面的渲染力。對印象派乃至印象派之后的色彩大師們而言,身邊信手拈來的事物都是色彩世界的一部分,河岸、街景、草地,甚至是一盤水果,都能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我們身邊也不乏值得發(fā)現的色彩,喜歡、理解再展現你所看到的色彩,這并非一件難事,只需要培養(yǎng)“發(fā)現美”的眼睛和對色彩的執(zhí)著。感悟色彩,體會生活中處處存在的美妙之景,是人生一大享受。而色彩靜物通常是作為個人培養(yǎng)色彩能力的一個基礎訓練或起點,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并舉一反三,由此再延伸到其他事物,便是色彩的修行之道。在動筆之前,可以多欣賞色彩大師們的作品,從中摸索大師們觀察、研究、呈現色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