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在現(xiàn)實社會治理方面一直體現(xiàn)出積極意義,這一點無論是宋人王安石、清人譚嗣同、近人梁啟超都有明確論述。不僅如此,近代中國哲學學科確立后,荀子思想還與英國人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相提并論,并被認為是經驗主義大師。然而在道德修養(yǎng)層面,荀子思想卻顯得十分消極,這固然有歷史上對“性惡論”形成成見的原因,也是因為已有研究不能展示荀子思想中個人積極向善的理論徑路。但是,作為先秦儒家巨子,荀子思想顯然不會偏重政治一端,甚至完全滑向法家思想的窠臼,反而應該體現(xiàn)出先秦儒家一直以來的通過個人自覺修養(yǎng)實現(xiàn)社會良好政治的理論徑路。鑒此,本書從現(xiàn)有研究的特點、脈絡,以及所對應的困境出發(fā),對荀子思想進行了整體的還原與建構。本書認為,現(xiàn)有對荀子思想的片面認識出于對當時思想背景的誤解。與現(xiàn)在的世俗社會不同,荀子時代的社會秩序還處在特定信仰的背景之下,荀子所要處理的問題是如何讓三代時期的宇宙論模式翻轉為以人為本的德性倫理政治模式。也就是說,荀子一方面要凸顯人相對于天的主動性,但另一方面又要論證人如何可以自主在人世間實現(xiàn)宇宙中的和諧秩序。在此背景下,本書還原并重新建構了荀子思想中的“性惡論”“天人關系”以及“禮”的相關內容。此外,本書還從荀子思想的理論問題延伸到相關思想史的形成問題,以荀子思想作為特例,論證了諸子學與經學的實質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