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觀影文集都是關于作者自己與電影的邂逅、因緣,無不充滿了個人化的描述。街道、影院、電影、明星,經典臺詞、歌曲構筑起來那個專屬記憶,但仔細想來這些看似個人化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李歐梵寫下過“作者在電影院中失落的就是作者的青春”,那些和電影的最初記憶或許在臺北的電影院,香港的戲院,而作者的在西南小城的錄像廳。同樣是在或明或暗的街道,推開漆黑的門,進入到銀幕的世界,電影成為成長的陪伴,青春的記憶、初戀的印跡……雖然這本論文集多以史論、文本細讀方式進入,少了情感,多了份理性,但它們是作者的足跡,從最初的懵懂到以科研精神對待,到今天的重新發(fā)現,電影見證了作者生命的狀態(tài),也將指引作者接下來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