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那么,人在失眠的時候都會想些什么呢?
我的一位來訪者,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拼,她說自己晚上睡覺的時候,雖然閉上了眼睛,人卻很清醒。沒有了白天的繁忙,她就會控制不住地想很多事情,主要是對自己的反思和審視,總覺得自己不上進,每天在渾渾噩噩中過日子,覺得自己沒有前途。想到這些,更加無法入睡了。她對我說,自從工作之后,她的睡眠質量一直不好,有的時候會故意把自己折騰得很累才能睡著。她希望自己睡覺的時候閉上眼睛就能睡著,不然會想那些讓自己痛苦的事情。
職場的競爭和現實的壓力讓她產生了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在她每晚入睡的時候出現了,需要她獨自面對,這也帶來了孤獨。她說到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父母上班都很忙,她只能被反鎖在家里,不能出去和其他的小孩一起玩。她還記得當時玩過家家,她自己先當爸爸,再當媽媽,最后做回孩子。
當她睡不著的時候審視自己,這就像內在的父母開始挑剔內在的小孩。這種自我攻擊很難受,但這個過程卻有兩個人對話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她覺得不再孤獨,至少感覺上是有另一個人陪著自己。
為什么白天的時候,她不會想那么多,也不會有那么多的自我攻擊呢?因為白天的時候,她的身邊有各種各樣的關系,這些關系讓孤獨隱藏了起來,而到了晚上,只剩下自己,孤獨就會襲來。所以,很多人在失眠的時候想把自己熬到困得不行,希望一閉上眼睛就能睡著才好,對很多人來說,失眠的背后其實是無法面對的孤獨。
有很多人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半夜醒來之后就怎么也睡不著了,睜著眼睛,看著漆黑的夜,內心卻無比的空洞。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份空洞呢?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她說自己的睡眠程度很淺,總是在半夜醒來,要么是做夢,要么是被很小的聲音影響,但只要男朋友在她旁邊的時候,她就可以睡得很踏實。除此之外,她也會熬夜,躺在床上玩手機,困得不行才會睡覺。發(fā)生在她身上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很多人和她一樣,而這些表現其實是想和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聯系,以此回避內心的孤獨。
海因茨·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里面講了一個故事。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長期受到失眠的困擾,后來有一位醫(yī)生治愈了他的失眠。醫(yī)生使用的方法很奇特,他在俾斯麥睡覺的時候一言不發(fā)地坐在旁邊,俾斯麥第二天醒過來之后,這位醫(yī)生仍然安靜地坐在旁邊。反復幾次之后,俾斯麥的失眠問題竟然解決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位醫(yī)生讓俾斯麥重新相信,當他入睡時,穩(wěn)定的客體仍然存在,無論他的睡眠狀況怎么樣,始終有一個人在那里。在這樣的關系持續(xù)存在一段時間之后,俾斯麥的睡眠狀況慢慢得到了調整。穩(wěn)定存在的外在客體緩解了俾斯麥內在不安的焦慮,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他的失眠。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遇到困難或是感情遇到挫折時都有可能引發(fā)失眠,現實的情況會引發(fā)我們內在的焦慮。我們常常聽到類似“回去好好睡一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樣的安慰,好像在說,睡醒之后就可以重生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睡覺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一次死亡,死亡代表著失去,那失眠就是對抗不愿失去而引起的焦慮,我們最害怕的是失去內在可依賴的穩(wěn)定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