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發(fā)展戰(zhàn)略的提出至本書成稿時已有兩年多的時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在保護、建設、管理、利用等方面都已推進了一系列的工作。因此,在這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關鍵時期,去回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guī)劃與建設過程,了解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保護、管理與利用方面的現(xiàn)狀與問題,并就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給出創(chuàng)新性的建議和意見,總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的經驗,為國內外同類線性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利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恰逢其時。本書旨在系統(tǒng)地梳理長城文化遺產的文化淵源,歸納長城文化遺產的自然及人文環(huán)境特征,借鑒國內外巨型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經驗和機制,借助實地調研和線上調研相結合的模式,摸清目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在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建設、法律法規(guī)制定、傳承利用等方面的現(xiàn)狀,總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實現(xiàn)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更好的保護、管理和傳承利用提供智力支持。為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經驗借鑒。本書是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yè)研究院資助出版。本書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yè)研究院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國家文化公園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ZD02)的成果之一。此外,本書還受到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時空大數(shù)據的京津冀景點即時推薦研究”(項目編號:20GLC064)、資源與環(huán)境信息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中國旅游城市高時空分辨率PM2.5人**露風險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地格視角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選擇研究”(項目編號:71673015/G031031)、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青年學術英才計劃“基于大數(shù)據和遙感技術的旅游城市小時級旅游適宜度預測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科研啟航計劃項目“旅游城市霾人**露風險動態(tài)評估研究”(項目編號:KYQH20A011)的共同支持。本書由李穎和鄒統(tǒng)釬設計框架體系,由付琦撰寫第一章,付冰、劉博識、徐丹丹撰寫第二章,程璐璐撰寫第三章,邱子儀、李穎撰寫第四章,李穎、鄒統(tǒng)釬撰寫第五章,左正、李穎撰寫第六章,梁碉琳、陳新月撰寫第七章。衷心感謝付冰、梁碉琳、付琦、程璐璐、劉博識、陳新月、徐丹丹等各位老師和同學在本書撰寫、修改、完善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智力貢獻。特別感謝鄒統(tǒng)釬教授在本書體系構建、調研支持等方面給予的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