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隱匿的漢語之光·中國當代詩人研究集”叢書第二輯第二卷,收錄了關于詩人戈麥的重要、*新研究成果。這些被成果被精選、編排為專論、讀扎、述往、訪談等部分,系統(tǒng)深入地梳理和探討了詩人作品的概貌、對詩人及其作品研究視角的變遷,藉此捕捉到了詩人對漢語寫作進而言之對漢語本身做出的貢獻,觀察到新詩發(fā)展歷程的諸多側面。這是一套有思想、有格調的優(yōu)秀學術出版物。戈麥作為新詩話語譜系中重要的詩人,對其的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著豐厚的積累,本書彌補了多多研究有成果而無總結之缺憾,為大學文藝批評專業(yè)教學活動提供了范本,為詩歌教學者、相關專業(yè)學生,及詩歌愛好者提供了優(yōu)質且必要的資料。 戈麥(1967年一1991年9月24日),原名褚福軍,祖籍山東巨野,生于黑龍江省蘿北縣寶泉嶺農場,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有北大”校園詩人”之稱。1991年9月24日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戈麥的實際寫作時間不到6年,卻留下了大量詩作及其他一些文學作品。在一篇《關于詩歌》的短文中,戈麥這樣寫道:“詩歌應當是語言的利斧,它能夠剖開心靈的冰河。在詞與詞的交匯、融合、分解、對抗的創(chuàng)造中,犀利奪目的語言之光必將照亮人的生存。詩歌直接從屬于幻想,它能夠拓展心靈與生存的空間,同時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边@可以視為他的詩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