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方面,本課題把整個20世紀全部曲學成果作為對象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這種研究突破了此前有關20世紀曲學研究階段性和片面性的局限,不僅敘錄了20世紀曲學的文獻整理、研究成果,而且把20世紀曲學的演出學、觀眾學以至與之相關的曲學的所有接受也納入了論述的總體視野。更值得注意的是,著者選擇了在20世紀曲學史上以王國維、吳梅、鄭振鐸、齊如山、周貽白、董每戡、趙景深、錢南揚、任中敏、王季思等為代表的十位著名曲學家,較為詳細地論述了他們的曲學研究內容、風格、特征、方法以及在中國曲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這十位曲學家,他們的曲學著述時間與整個20世紀是相始終的,正好可以反映20世紀非常突出的曲學成就。而在引言和馀論部分則從橫的方面對20世紀全部曲學成果進行了幾近于窮盡式的搜集和敘錄,這兩部分沒有局限于著名曲學家或代表性曲學成果,而是不分大小地全部給予敘錄,只要有一星半點的整理和研究,都作了適當敘述,這使20世紀曲學史研究呈現出系統(tǒng)化的特點。這種系統(tǒng)化研究是前人很少做過的,應該說是內容的一種創(chuàng)新。在方法上,本課題較好地呈現了20世紀曲學史的全部歷史面貌,既注重對曲學整理、研究內容的敘述,也注重對曲學家治曲方向、特征和方法的解讀,把王國維、吳梅、鄭振鐸、齊如山、周貽白、董每戡、趙景深、錢南揚、任中敏、王季思等為代表的十位曲學家的曲學著述,特別是他們對曲學整理和研究的原態(tài)給予深入論述,除了盡可能的客觀敘述,也挖掘了著者對自己治曲內容和方法的主觀感受。這些正是以前本課題研究者所較少涉足過的。從突出特色看,本課題研究有三個特點比較值得注意:首先,個案性。本課題是以20世紀整個曲學史為研究對象的。20世紀是中國古典曲學取得長足進步和輝煌成就的百年,也是中國古典曲學領域和方法發(fā)生巨大轉變的百年,以此為課題,不僅有很珍貴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同時可以觀照和審視這一時間段中國古典文化在曲學研究這一領域的表現態(tài)勢。第二,全程性。本課題的意圖和所進行的工作是刨根究底式的,這不僅體現在對曲學家,而且體現在對曲學成果,沒有停留在某個時段和限定在某個對象,而是凡屬20世紀曲學成果不論大小隱顯都給予全部敘錄,哪怕是札記隨筆、心得感受都未曾忽視。第三,體系性。本課題不僅論述了20世紀代表性的曲學家,而且敘述了20世紀所有有曲學成果,既有個案解剖,也有總體概括,使20世紀曲學史的全貌在這里都有了各自側重不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