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作者廈門大學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全書主體部分共分為6章,主要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以存在的顯現為為線索,探索現象學是如何探索存在顯現問題的,以及現象學為何要走向審美現象學?,F象學的本意就是顯現存在。胡塞爾雖然創(chuàng)建了現象學,但是依舊把存在當成存在者,沒有意識到現象學的真正使命所在(章)。舍勒意識到了現象學對于顯現存在問題的重要性,力圖在非心理學化的情感直觀中,把握存在問題,但是,舍勒依據把存在當成了存在者,情感體驗還停留于經驗之中,也就說舍勒沒有真正建構缺席現象學(第二章)。前期海德格爾繼承了舍勒的情感現象學思想,卻避免了其不足之處,真正把現象學用于存在問題的顯現,但是,前期海德格爾是從生存論的角度探索存在問題的,這就使得他的情感體驗的缺席現象學(畏)并不是真正的缺席現象學(第三章)。杜夫海納汲取了情感現象學思想,也意識到了現象學對于存在顯現的重要作用,力圖在審美現象學中顯現存在。但是杜夫海納還是依舊把存在理解成了存在者,并未真正構建審美現象學(第四章)。直到后期海德格爾那里,在摒棄了前期生存論的基礎上,海德格爾在“急難”的情感體驗中來獲得存在的現象性,比較成功地建構了缺席現象學,其次在藝術之思中(摒棄了現象學中自然主義和非超越論)也成功創(chuàng)建了審美現象學。(第5章)。后,論述現象學的本意就是要顯現存在。因為存在不是存在者,所以存在借助于情感性的缺席體驗和超越性的審美體驗來顯現自身。又因為缺席體驗是不充足的現象學,唯有審美現象學才是充足的審美現象學。因而,現象學必定要借助缺席現象學,走向審美現象學(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