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紛繁多變,人類發(fā)展的腳步越來越快,在眼花繚亂的萬象中,人們可以追求的東西目不暇接。但是那個*古老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因為這已經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了,所以許多人都放棄了。在今天仍然能夠堅持追問下去,并且付出努力的人,實屬難能可貴。本書的作者是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曾經留學德國和美國,攻習自動化與金融業(yè),正當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之時,竟能放下眼前的利益,轉而專注于破解這個人生難題,并且在熙熙攘攘的紅塵中持守經年,不為所動,終于著成此書。其志可嘉,其事可贊,其成可嘆!追求事業(yè)是在追求利益,而認識自己則是在拷問生命。一邊是熱鬧的,一邊是孤寂的。人皆從流,難得自持,如果沒有一點精神,這樣的事是做不成的。 在科學已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類對物質的認識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認識自己,科學似乎并沒有為我們提供多少幫助,它仍然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的根本問題,一般都認為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西方的哲學家們在這方面作了長期的探索,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于是人們自然會將眼光轉向東方,轉向中國。中國本沒有西方式的哲學概念,中國對存在的認知是道,而道是難以言說的,是超越了思維和意識的。因此可以這樣說:用西方哲學的認知方式,要想真正認識自己,是難以達成目標的,這已經為許多人的探索所證明了;而依從中國道的方式,這個目標也難以達成,因為道是重在體驗的,古來的道者似乎從來沒有真正清晰地表達過他們所明白的東西,所以即使他們真的明白了,這個問題也不能算是解決了,因為個體的經驗未能化成人們可以理解的知識。從現(xiàn)代人們的意識來說,解決問題至少應該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這個問題真的探索明白了,自己真的了解了;二是這個問題的機理、破解的道理被講解清楚了;三是所講解的道理人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驗證的。認識自己,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僅僅采用西方哲學的方式,或者中國道的方式,都是不夠的。必須把這二者結合起來,以理性的方式深入自身的體驗,同時以理性的方式來表達這種體驗。我認為,作者的這本書是符合這三點要求的,為人們今后在這方面做更進一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作者在寫作這本書時,有自己的考慮。我覺得有三點是值得向讀者介紹的:一是其深刻性;二是其完整性;三是其獨特性。其深刻性表現(xiàn)在,本書對自我存在與認知的體會和思考,達到了相當?shù)纳疃?。我們的生命深奧難知,我們的認知奇妙難解,所以對存在與認知這樣的題目,許多人是不敢輕言的。敢于觸碰這個題目,本身就是深度的表現(xiàn)。而如何深入,這才是*難的,人們往往會茫然無緒,找不到下手處。從周晟銳的論述來看,他確實深入進來了。他深入地觀照自己,觀照自己的存在,觀照自己的認知,觀照自己的思考與觀念,觀照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并且從中發(fā)現(xiàn)了有規(guī)律的東西。這種深入,在認知上是一種推進,把人們帶入到了一個認識自己的新境界。其完整性表現(xiàn)在,本書的所有論述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言之成理,沒有斷裂與游離,于是構成了一個整體。整體性的獲得,在認知上是*為困難的。存在是不能分裂的,因此認知的完整性就意味著與存在的相通相合,這也是認知成就的一種體現(xiàn)??v觀許多哲學大家,所以功虧一簣,就在于其認知的完整性未能真正建立起來。其獨特性表現(xiàn)在,本書選擇了隱性存在與顯性存在這個獨特的視角,以此為切入點,然后由存在進入認知,再由認知進入存在,從而將二者關聯(lián)起來,構成了一個整體。另一個獨特性表現(xiàn)在,作者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且用人們日常生活的案例,來說明存在與認知的道理。這是用*淺顯的方式來講述*深奧的東西,這種講述方式是獨具匠心的,不是為了學術而學術,而是面向大眾,讓人們都可以明白和體會,都可以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這也表明了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所在。 *后我還要說,雖然這是一本哲學著作,但是作者文筆清新,語言流暢,思想獨特,意趣豐富,書中跳躍著智慧的火花。所以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是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哲學新作。有關這本書的一切,我就不再贅言了。這本書是作者的處女作,我希望作者還會有更多的新作問世。我們的文化需要繼承和創(chuàng)新,人類需要新的思想和知識。我知道作者有志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