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民族志、互文性理論及音樂形態(tài)學等理論為基礎,對湖南瑤族還家愿儀式與梅山信仰儀式音樂及其關系問題進行了考察、分析與比較研究。文章首先對藍山縣瑤族還家愿、資興市瑤族梅山信仰中的“祭梅山神,,儀式,以及隆回縣古梅山峒區(qū)漢族梅山信仰中的“和娘娘’’儀式進行了詳盡描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分析與比較,從而揭示出湖南瑤傳道教與梅山信仰之間所具有的深層的文化互文關系。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介紹梅山文化的概念、內涵及區(qū)域界定等的相關內容,并對瑤傳道教與梅山信仰的文化內涵及分類給予了界定。第二章中,筆者運用音樂民族志的書寫方法,對具有瑤傳道教色彩的湖南藍山瑤族還家愿、資興市瑤族祭梅山神、隆回縣古梅山峒區(qū)漢族梅山信仰中的“和娘娘”儀式及其音樂活動過程進行了全程實錄。第三章主要是對上述音樂的風格與形態(tài)特征進行描述與剖析,力求從音樂方面觀照和審視如上個案之間所存在的文化互文關系。第四章中,筆者運用互文性及表演民族志的相關理論,分析和闡釋了湖南瑤傳道教與梅山信仰儀式及其音樂之間的文化內涵,瑤、漢梅山信仰儀式之間所具有的文化關系,瑤、漢道教儀式音樂及文化之間的互文關系。第五章是筆者在數(shù)次田野工作基礎上對湖南瑤傳道教與梅山信仰儀式音樂的生存、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的分析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