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原名寶琳,生于1919年,祖籍河北霸州,著名梆子和京劇演員李桂春(藝名“小達子”)之子。從李少春幼年起,其父就為他制定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學戲之路。先習武后練唱,想學什么就學什么,看什么好就學什么。這種既嚴格又自由的學習策略,為李少春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一般人只知道他唱宗余(叔巖)派,武宗楊(小樓)派。其實不然,李少春從7歲就開始練功學戲,授業(yè)老師很多,如沈燕臣、賈德保、陳福壽、產保福、朱德芳、丁永利、陳秀華、余叔巖、周信芳、蓋叫天等。他學戲并非一成不變,刻意模仿,而能廣納百川,學流派又不拘泥流派,汲取多種藝術營養(yǎng)。由于他本人的勤奮好學,加上長時期的舞臺實踐,因此能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進行新的嘗試、新的探索。他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精品廣為流傳,深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影響深遠。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具有雄渾灑脫、凝重剛健、清新壯麗藝術風格的藝術流派——亦文亦武的李派藝術。為了京劇事業(yè),李少春一生始終在不懈地追求、探索、實踐。他所演出的傳統(tǒng)戲、新編歷史劇和現(xiàn)代戲中,對人物的理解、體現(xiàn)和安排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總是有所創(chuàng)造和革新。正是因為有李少春這樣一批承前啟后的藝術家的努力,才推動了京劇藝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