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jié) 生育政策的調整1
一、調整路徑與特點2
二、調整之因3
三、政策走勢5
第二節(jié) 我國城鎮(zhèn)女性的就業(yè)變遷7
第三節(jié) 兒童撫育的公私領域轉換11
第四節(jié) 理論視角與實證探索14
一、理論視角14
二、經驗研究18
三、回顧性述評25
第五節(jié) 研究設計28
一、研究問題28
二、研究思路31
三、數據與方法34
第二章 “媽媽就業(yè)軌跡”:家庭與市場的博弈51
第一節(jié) 工作母親的勞動供給52
一、勞動供給的界定52
二、理論假設53
三、已育青年勞動供給的宏觀分布55
四、已育女青年的勞動參與現狀58
五、影響因素分析67
第二節(jié) 生育型職業(yè)中斷及其瘢痕效應71
一、職業(yè)中斷的界定71
二、職業(yè)中斷的類型及其記憶效應75
三、職業(yè)中斷的影響因素81
第三節(jié) 從個體到國家的三道防線聯(lián)動84
一、時間軸:女性合理規(guī)劃初育年齡與生育間隔,降低生育對
職業(yè)的沖擊85
二、托底線:設立普惠型生育保險,確保女性合法權益,再塑
人口紅利86
三、保障線:重點培育幼齡兒童的公共照顧服務,解決工作母親的
后顧之憂86
第三章 生育“魔咒”下的職業(yè)流動88
第一節(jié) 潛在的職業(yè)流動傾向89
第二節(jié) 工作母親的職業(yè)流動91
一、生育前后女青年職業(yè)變化的眾生相91
二、影響因素分析110
第三節(jié) 拐點效應:職業(yè)流動的性別差異124
一、理論溯源:拐點效應從何而來?124
二、拐點效應的非均衡性:職業(yè)流動趨勢比較126
三、生育的介入:職業(yè)上升通道的重塑129
四、小結與討論137
第四章 家庭與工作沖突:左手帶娃,右手開工140
第一節(jié) 工作與家庭場域的競爭140
一、核心概念140
二、理論視角142
三、研究假設144
第二節(jié) 工作家庭沖突:男女有別145
一、工作家庭沖突的后果及其性別差異145
二、已育青年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因素分析162
第三節(jié) 母親的雙向沖突168
一、不同指向的沖突:工作-家庭沖突和家庭-工作沖突169
二、社會分層視野下母親的雙向沖突171
三、影響母親的雙向沖突的相關因素179
第五章 沖突緩沖器:工作母親的社會支持189
第一節(jié) 社會支持的效用分析189
一、初步探索190
二、組織支持對已育人群工作家庭沖突的調節(jié)效應193
三、家庭支持對已育人群工作家庭沖突的中介效應202
第二節(jié) 來自祖輩的家庭支持206
一、理論視角207
二、研究設計210
三、照顧現狀與意愿211
四、祖輩照顧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217
第三節(jié) 組織支持的“力所不逮”與祖輩的“全力以赴”222
第六章 “生”“升”不息的追問226
第一節(jié) 工作母親的職業(yè)歷程226
一、年輕母親的勞動供給是家庭共同決策的產物226
二、職業(yè)中斷對年輕母親職業(yè)發(fā)展的“記憶效應”228
三、子女撫育成為年輕母親的雙向沖突的重要來源,而社會支持充當了沖突緩沖器229
四、相較于年輕父親,年輕母親趨于向下的職業(yè)流動231
第二節(jié) 母親的生育懲罰,父親的生育紅利?234
一、概述:收入懲罰之面面觀235
二、理論視角:收入懲罰的驅動機制237
三、實證探索:社會分層下的收入懲罰239
四、性別比較的視野245
五、現實展望:中國情境下的議題249
第三節(jié) 早生還是晚生?隔多久再生?250
一、生育年齡與女性的職業(yè)收益251
二、生育間隔與女性的職業(yè)發(fā)展253
第四節(jié) 何去何從?論政策杠桿的作用255
一、福利體制與女性就業(yè)的關聯(lián)256
二、我國家庭政策的發(fā)力點258
三、政策雙向調整的混合效應264
第五節(jié) 未來探索的突破點268
主要參考文獻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