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初稱為曲子或曲子詞,是合樂的唱辭。隋唐時期,來自西域的音樂與民間音樂逐漸融合,形成燕樂,曲子詞即是配合燕樂的歌辭。后來,曲子詞漸漸脫離音樂,成為一種詩的形式,簡稱為詞。早期的曲了詞出自民間,是民間藝人或民間文人的作品。盛唐以后,有些文人開始作詞。中唐后,文人嘗試依曲拍為句者漸多,即根據(jù)音樂的節(jié)拍填寫詞句。張志和的《漁父》、韋應物的《調笑令》、劉禹錫和白居易的《憶江南》,這些詞都是作者學習民歌汲取民歌營養(yǎng)藝術的表現(xiàn)成果。晚唐五代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但在詞的發(fā)展上卻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當時,詞的創(chuàng)作有西蜀、南唐兩個中心。以晚唐詩人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因五代趙崇祚選編的《花間集》而得名),作品為多為應歌而作,供花間樽前娛賓遺興之用,詞風香軟濃艷。宋代詞人如晏殊、歐陽修等上承晚唐五代詞風,受南唐詞影響尤深。他們多作小令,詞風清麗深婉;蘇軾的詞在詞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北宋末年的周邦彥稱為北宋詞的集大成者;和陸游同時的辛慶疾,是南宋杰出的詞人之一;羔夔是南宋另一位極有影響的大詞人;南宋后期的吳文英,詞風濃艷麗密,運意深遠。關于詞的藝術特征,前賢的論述不勝枚舉。近人王國維先生獨具慧眼,從中拈出“意境”二字,把“意與境渾”作為詞的創(chuàng)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