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學的精神與未來——《朱子學文庫》序陳來 1 序肖永明 1 章 研究概述1 節(jié) 背景與意義1 一、“克己復禮為仁”是儒學的重要命題1 二、“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在朱熹學術中居于重要地位3 三、“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內含朱熹應對佛道挑戰(zhàn)、復興儒學之 使命4 四、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在清代漢宋之爭中成為爭點6 五、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彰顯了儒學的分化和發(fā)展8 六、朱熹“克己復禮為仁”詮釋能為當代儒學發(fā)展提供借鑒和 思考11 第二節(jié) 回顧與前瞻13 一、對孔子“克己復禮為仁”思想的研究13 二、對朱熹及其他宋儒“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的研究24 三、對明清儒者“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的研究31 四、對“克己復禮為仁”詮釋其他相關方面的研究37 五、研究評析及前瞻42 第三節(jié) 內容與創(chuàng)新45 一、研究內容45 二、創(chuàng)新之處49 第二章 朱熹對“克己”的詮釋51 節(jié) 朱熹在“克己”詮釋上的立場與取舍52 一、朱熹在“克己”詮釋上的立場52 二、朱熹對前賢“克己”詮釋的博采集評56 三、朱熹對前賢“克己”詮釋的批駁辨誤59 四、朱熹對前賢“克己”詮釋的選擇吸收61 第二節(jié) 朱熹“克己”詮釋的思想內涵63 一、“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教人之定本63 二、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訓“己”65 三、以“勝”而不以“治”訓“克”69 四、不穩(wěn)當?shù)亩家?,盡力舍死向前,久而不懈74 五、“克己”之私內含氣稟之私、耳目口鼻之欲、人我之私80 第三節(jié) 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踐履與影響85 一、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踐履:治心修身與正心窒欲85 二、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影響:以道學之爭為例88 三、余論92 第三章 朱熹對“復禮”的詮釋94 節(jié) 朱熹對宋儒“復禮”詮釋的采錄與評論95 一、對宋儒“復禮”詮釋的采錄96 二、對宋儒“復禮”詮釋的評論98 第二節(jié) 朱熹“復禮”詮釋的思想內涵103 一、“復禮”即“復本有之禮”103 二、“復禮”即“返本復性”109 三、“復禮”即“復天理”117 四、“復禮”即“復節(jié)文”“復此身于規(guī)矩準繩之中”127 五、“復禮”即“復天理之節(jié)文”134 第三節(jié) 朱熹“復禮”詮釋的內在發(fā)展與理學根源140 一、朱熹“復禮”詮釋的內在發(fā)展:以不滿于“復天理”之釋 為例140 二、朱熹“復禮”詮釋的理學根源:以“復天理之節(jié)文”為例 145 三、余論152 第四章 朱熹對“為仁”的詮釋155 節(jié) 朱熹對宋儒“為仁”詮釋的采錄與評論156 一、朱熹對宋儒“為仁”詮釋的采錄156 二、朱熹對宋儒“為仁”詮釋的評論159 三、朱熹對以“人心”釋仁的繼承與發(fā)展163 第二節(jié) 朱熹對“為仁”的詮釋:以工夫指示仁166 一、釋“為仁”為“謂之仁”“是仁”:定位仁之工夫167 二、釋“為仁”為“見仁”:工夫指向仁之本體170 三、釋“為仁”為“到仁”“至仁”:工夫指向仁之境界172 四、釋“為仁”為以工夫指示仁:前工夫后效果174 五、“為仁”詮釋彰顯朱子學術工夫論傾向178 第三節(jié) 朱熹釋“仁”為“本心之全德”181 一、釋“仁”為“本心之全德”是通則182 二、區(qū)別于人心的本心是道心185 三、作為本心之仁是天生的、固有的192 四、作為本心之仁是性、理196 五、為何以德釋仁:德和仁具有共通意涵200 六、為何以全德釋仁:仁包四德204 七、朱熹以“本心之全德”釋仁的理學根源214 第五章 “克己復禮為仁”詮釋與朱熹學術特征及影響231 節(jié) 朱熹對“克己”“復禮”“為仁”關系的詮釋:以理學體系 建構為視角232 一、“克己”“復禮”既合又分232 二、“克己復禮”“為仁”系先后關系247 三、“克己復禮為仁”之“仁”“禮”為多維關系251 四、“克己”“復禮”“為仁”關系的詮釋與理學體系建構258 第二節(jié) 從“克己復禮為仁”詮釋看朱熹學術內傾特征: 以“克己”為中心260 一、問題的提出260 二、從“克己”詮釋變化看朱熹學術內傾特征的形成261 三、向里用力:從朱熹“克己”詮釋之正面闡發(fā)看其學術 內傾特征264 四、心性追求:從朱熹“克己”詮釋之側面引證看其學術 內傾特征270 五、內向超越:從朱熹“克己”詮釋之總評看其學術內傾特征275 六、朱熹學術內傾特征之成因278 第三節(jié) 從“克己復禮為仁”詮釋之漢宋分野看朱熹學術影響: 以“克己”為中心281 一、漢學宋學“克己”詮釋存在分野281 二、漢學家對宋學家“克己”解的批駁283 三、宋學家“克己”詮釋與理學體系建構288 四、漢學宋學“克己”解平議292 結 語295 主要參考文獻307 后 記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