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行業(yè)軟件及應用網(wǎng)絡化并聯(lián)式串級控制時延補償與控制

網(wǎng)絡化并聯(lián)式串級控制時延補償與控制

網(wǎng)絡化并聯(lián)式串級控制時延補償與控制

定 價:¥180.00

作 者: 杜鋒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700957 出版時間: 2022-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8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網(wǎng)絡化并聯(lián)式串級控制系統(tǒng)時延補償與控制》對網(wǎng)絡化并聯(lián)式串級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使用范圍與特點、系統(tǒng)結構以及控制器設計等內(nèi)容,進行詳細分析與研究。針對網(wǎng)絡化并聯(lián)式串級控制系統(tǒng),提出基本概念、定義與5種基本結構形式,以及17種基于新型Smith預估控制和內(nèi)模控制的網(wǎng)絡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結合仿真實例,驗證所提方法能夠提高系統(tǒng)穩(wěn)定性、改善動態(tài)性能、增強系統(tǒng)對反饋網(wǎng)絡通路數(shù)據(jù)丟包的魯棒性,以及協(xié)同實現(xiàn)網(wǎng)絡調(diào)度與控制功能。以真實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傳輸過程代替其間網(wǎng)絡時延預估補償模型,實現(xiàn)免除對網(wǎng)絡時延的測量、估計或辨識,降低系統(tǒng)對節(jié)點時鐘信號同步的要求。

作者簡介

暫缺《網(wǎng)絡化并聯(lián)式串級控制時延補償與控制》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主要符號表
主要縮略語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 1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3
1.2.1 PCCS研究狀況 3
1.2.2 NCCS研究狀況 9
1.2.3 NPCCS研究狀況 17
1.3 技術難點 17
1.4 研究內(nèi)容 18
1.5 研究目標 18
1.6 關鍵科學問題 19
1.7 特色與創(chuàng)新性 19
1.7.1 新的研究思路 20
1.7.2 新的研究方法 20
1.8 內(nèi)容安排 21
1.9 本章小結 22
參考文獻 23
第2章 NPCCS結構分析 31
2.1 引言 31
2.2 連接矩陣和傳輸矩陣 31
2.2.1 設備連接矩陣 31
2.2.2 網(wǎng)絡傳輸矩陣 32
2.3 NPCCS結構分類 32
2.3.1 TYPEⅠNPCCS 33
2.3.2 TYPEⅡNPCCS 36
2.3.3 TYPE?Ⅲ?NPCCS 39
2.3.4 TYPE?Ⅳ?NPCCS 42
2.3.5 TYPE?Ⅴ?NPCCS 45
2.4 內(nèi)外網(wǎng)絡選擇 49
2.5 補償控制難點 50
2.6 仿真工具介紹 50
2.7 本章小結 51
參考文獻 51
第3章 新型SPC方法 52
3.1 引言 52
3.2 常規(guī)SPC方法 52
3.3 常規(guī)SPC研究與應用 54
3.4 基于常規(guī)SPC的NCS 57
3.5 基于新型SPC(1)方法的NCS 60
3.6 基于新型SPC(2)方法的NCS 62
3.7 本章小結 64
參考文獻 64
第4章 新型IMC方法 69
4.1 引言 69
4.2 常規(guī)IMC方法 69
4.3 常規(guī)IMC研究與應用 71
4.4 基于常規(guī)IMC的NCS 74
4.5 基于新型IMC(1)方法的NCS 75
4.6 基于新型IMC(2)方法的NCS 77
4.7 基于新型IMC(3)方法的NCS 79
4.8 內(nèi)??刂破髟O計 80
4.8.1 前饋控制器 81
4.8.2 前饋濾波器 81
4.8.3 內(nèi)模控制器 81
4.8.4 反饋濾波器 82
4.9 內(nèi)??刂破鞣治?82
4.9.1 基于新型IMC(1)方法的內(nèi)??刂破?82
4.9.2 基于新型IMC(2)方法的內(nèi)模控制器 83
4.9.3 基于新型IMC(3)方法的內(nèi)??刂破?84
4.10 本章小結 84
參考文獻 85
第5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1) 89
5.1 引言 89
5.2 方法(1)設計與實現(xiàn) 89
5.2.1 基本思路 90
5.2.2 技術路線 91
5.2.3 結構分析 93
5.2.4 控制器選擇 98
5.3 適用范圍 98
5.4 方法特點 98
5.5 仿真實例 99
5.5.1 仿真設計 99
5.5.2 仿真研究 100
5.5.3 結果分析 104
5.6 本章小結 105
參考文獻 105
第6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2) 106
6.1 引言 106
6.2 方法(2)設計與實現(xiàn) 106
6.2.1 基本思路 107
6.2.2 技術路線 108
6.2.3 結構分析 111
6.2.4 控制器選擇 115
6.3 適用范圍 115
6.4 方法特點 115
6.5 仿真實例 116
6.5.1 仿真設計 116
6.5.2 仿真研究 117
6.5.3 結果分析 121
6.6 本章小結 122
第7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3) 123
7.1 引言 123
7.2 方法(3)設計與實現(xiàn) 123
7.2.1 基本思路 124
7.2.2 技術路線 125
7.2.3 結構分析 128
7.2.4 控制器選擇 131
7.3 適用范圍 133
7.4 方法特點 133
7.5 仿真實例 134
7.5.1 仿真設計 134
7.5.2 仿真研究 135
7.5.3 結果分析 139
7.6 本章小結 140
第8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4) 141
8.1 引言 141
8.2 方法(4)設計與實現(xiàn) 141
8.2.1 基本思路 142
8.2.2 技術路線 143
8.2.3 結構分析 146
8.2.4 控制器選擇 150
8.3 適用范圍 150
8.4 方法特點 150
8.5 仿真實例 151
8.5.1 仿真設計 151
8.5.2 仿真研究 152
8.5.3 結果分析 155
8.6 本章小結 157
第9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5) 158
9.1 引言 158
9.2 方法(5)設計與實現(xiàn) 158
9.2.1 基本思路 159
9.2.2 技術路線 160
9.2.3 結構分析 164
9.2.4 控制器選擇 166
9.3 適用范圍 166
9.4 方法特點 166
9.5 仿真實例 167
9.5.1 仿真設計 167
9.5.2 仿真研究 168
9.5.3 結果分析 172
9.6 本章小結 173
第10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6) 174
10.1 引言 174
10.2 方法(6)設計與實現(xiàn) 174
10.2.1 基本思路 175
10.2.2 技術路線 176
10.2.3 結構分析 179
10.2.4 控制器選擇 183
10.3 適用范圍 184
10.4 方法特點 184
10.5 仿真實例 185
10.5.1 仿真設計 185
10.5.2 仿真研究 186
10.5.3 結果分析 190
10.6 本章小結 191
第11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7) 192
11.1 引言 192
11.2 方法(7)設計與實現(xiàn) 192
11.2.1 基本思路 193
11.2.2 技術路線 194
11.2.3 結構分析 197
11.2.4 控制器選擇 201
11.3 適用范圍 202
11.4 方法特點 203
11.5 仿真實例 204
11.5.1 仿真設計 204
11.5.2 仿真研究 205
11.5.3 結果分析 209
11.6 本章小結 210
第12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8) 211
12.1 引言 211
12.2 方法(8)設計與實現(xiàn) 211
12.2.1 基本思路 212
12.2.2 技術路線 213
12.2.3 結構分析 217
12.2.4 控制器選擇 219
12.3 適用范圍 220
12.4 方法特點 220
12.5 仿真實例 221
12.5.1 仿真設計 221
12.5.2 仿真研究 223
12.5.3 結果分析 226
12.6 本章小結 227
第13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9) 228
13.1 引言 228
13.2 方法(9)設計與實現(xiàn) 228
13.2.1 基本思路 229
13.2.2 技術路線 230
13.2.3 結構分析 232
13.2.4 控制器選擇 236
13.3 適用范圍 237
13.4 方法特點 237
13.5 仿真實例 238
13.5.1 仿真設計 238
13.5.2 仿真研究 239
13.5.3 結果分析 243
13.6 本章小結 244
第14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10) 245
14.1 引言 245
14.2 方法(10)設計與實現(xiàn) 245
14.2.1 基本思路 246
14.2.2 技術路線 247
14.2.3 結構分析 249
14.2.4 控制器選擇 253
14.3 適用范圍 255
14.4 方法特點 255
14.5 仿真實例 256
14.5.1 仿真設計 256
14.5.2 仿真研究 257
14.5.3 結果分析 260
14.6 本章小結 262
第15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11) 263
15.1 引言 263
15.2 方法(11)設計與實現(xiàn) 263
15.2.1 基本思路 264
15.2.2 技術路線 265
15.2.3 結構分析 268
15.2.4 控制器選擇 271
15.3 適用范圍 273
15.4 方法特點 273
15.5 仿真實例 274
15.5.1 仿真設計 274
15.5.2 仿真研究 275
15.5.3 結果分析 278
15.6 本章小結 280
第16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12) 281
16.1 引言 281
16.2 方法(12)設計與實現(xiàn) 281
16.2.1 基本思路 282
16.2.2 技術路線 283
16.2.3 結構分析 286
16.2.4 控制器選擇 289
16.3 適用范圍 291
16.4 方法特點 291
16.5 仿真實例 292
16.5.1 仿真設計 292
16.5.2 仿真研究 293
16.5.3 結果分析 297
16.6 本章小結 298
第17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13) 299
17.1 引言 299
17.2 方法(13)設計與實現(xiàn) 299
17.2.1 基本思路 300
17.2.2 技術路線 301
17.2.3 結構分析 304
17.2.4 控制器選擇 307
17.3 適用范圍 309
17.4 方法特點 309
17.5 仿真實例 310
17.5.1 仿真設計 310
17.5.2 仿真研究 311
17.5.3 結果分析 315
17.6 本章小結 316
第18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14) 317
18.1 引言 317
18.2 方法(14)設計與實現(xiàn) 317
18.2.1 基本思路 318
18.2.2 技術路線 319
18.2.3 結構分析 322
18.2.4 控制器選擇 325
18.3 適用范圍 327
18.4 方法特點 327
18.5 仿真實例 328
18.5.1 仿真設計 328
18.5.2 仿真研究 329
18.5.3 結果分析 333
18.6 本章小結 334
第19章 時延補償與控制方法(15) 335
19.1 引言 335
19.2 方法(15)設計與實現(xiàn) 335
19.2.1 基本思路 336
19.2.2 技術路線 337
19.2.3 結構分析 340
19.2.4 控制器選擇 342
19.3 適用范圍 344
19.4 方法特點 3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