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民權的核心含義和種族這個詞通常傳達出對黑人的關切,將其與白人的社會結構進行關聯(lián)是不尋常的。按照慣例,美國白人不會將自己和種族兩個字聯(lián)系起來,因此,種族主義通常是關于“他者”的問題。諾貝爾獎得主托妮??莫里森意識到了這一現象,她指出由于學術研究都集中在種族主義上,因而忽視了其對白種人的內在影響。而本書就是少數關注這個研究盲點的著作之一。作者羅迪格通過分析種族主義在19世紀白人工人階層形成中的重要性,從而介紹了一種廣受歡迎的質疑白人身份的新興學術研究。 勞工史學家羅迪格將大眾文化、語言和政治融入他的新馬克思主義分析框架中,他不關注白種人特權中的物質利益,轉而考察工人組織自身在建構白種人意涵中的作用,具體闡明了種族優(yōu)越感是如何塑造勞動者觀念的。羅迪格認為19世紀中期低技能的新興的工業(yè)工人力圖將自身與黑人區(qū)分開來,這樣他們就可以獲得某種社會合法性。 本書從成為白人和社會暗示的視角重新檢視種族,從而提醒讀者關于種族的社會劃分是基于某種社會地位的,但此種社會地位不是中立或客觀存在,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社會建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