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言一 在第六屆中韓人文學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高翔
代序言二 在第六屆韓中人文學論壇上的致辭 〔韓〕盧貞惠
代序言三 第六屆中韓人文學論壇閉幕致辭 張志強
主旨演講
漢語韓語的類型學比較 劉丹青 白蓮花
東亞文明論述的使用方法 〔韓〕白永瑞
共同研討
家國情懷,一個古老民族的精神脊梁 劉躍進
今天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并進行價值對話? 段偉文
后新冠肺炎疫情時代的感染倫理 〔韓〕鄭世根
文學
現(xiàn)代中國的扶箕與詮釋 岳永逸
書寫如何重構文類?
——以“十七年”(1949~1966年)的對口相聲為例 祝鵬程
歐戰(zhàn)、“覺悟”與東西文化論爭的文明史涵義
——以杜亞泉歐戰(zhàn)時論為中心的考察 楊位儉
幾點問題:韓國當代小說在中國的譯介與出版 李聞思
韓中民族起源神話的現(xiàn)代意義 〔韓〕孫正一
新媒體時代韓中傳統(tǒng)敘事的文化交融
——以韓國電視劇《雞龍仙女傳》為例 〔韓〕崔真娥
日帝強占時期韓國現(xiàn)代詩人東亞經驗的人文學再認識 〔韓〕樸胤雨
朝鮮后期韓文坊刻本《水滸傳》的特征 〔韓〕俞春東
歷史
美國學者魏斐德的明清鼎革研究簡析 張德明
明清時代圣諭對鄉(xiāng)約的滲透 陳時龍
《同文匯考》中的清對朝鮮“蠲弊”問題管窺 李善洪
清朝嘉道時期的環(huán)境惡化趨勢及其社會影響 朱滸 黃興濤
延續(xù)性視角下的高麗與朝鮮王朝的更替 〔韓〕鄭枖根
從《論語》木簡看東亞文化交流 〔韓〕吳澤呟
災難、國家、市場和勸分
——以《救荒活民書》和《牧民心書》為中心 〔韓〕李錫炫
哲學
徐花潭與張橫渠“太虛說”之比較 洪軍
物以化齊言則不齊
——重思《齊物論》的思想方法 程樂松
哲學后發(fā)國家的身份焦慮及其克服
——以俄羅斯和東亞國家為例 馬寅卯
關于人工智能的倫理反思 孫偉平
20世紀前后韓中兩國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社會進化論與對現(xiàn)代的啟示
——以梁啟超與申采浩為中心 〔韓〕李柱剛
人工智能時代的“孝”思想:以具身認知理論及智能機器人看護為中心 〔韓〕李英儀
語言教育文化
中國韓語學習者與韓國母語話者中稱贊言語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 陳艷平 孟剛
跨語言中的因果語序加工:從行為到神經證據 羅穎藝
韓國朝鮮時代的漢語教育及其超前特征 金基石
基于文化藝術的城市改造和階層問題的現(xiàn)實含義
——以釜山和長春的案例分析為基礎 〔韓〕全國鳥
城市文化空間:從生存性居住到展示性居住李河
韓國性別歧視語言替代表達性質探討 〔韓〕金素榮
語用論意義和神經回路:對交際的神經語用論考察 〔韓〕金志暎
人工智能和人文精神:數(shù)字化時代的人文學大眾化 〔韓〕金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