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tǒng)研究了中國的多維貧困問題,尤其對中國農村地區(qū)的多維貧困進行了系統(tǒng)性研究。多維貧困源于諾貝爾經濟學將獲得者阿瑪蒂亞·森所提出的“可行能力”研究范式。其指出,可行能力由一系列功能構成:如免受饑餓、疾病的功能,滿足營養(yǎng)需求、接受教育、參與社區(qū)社會活動的功能等,上述功能的喪失是貧困產生的原因,且這種喪失本身也正是貧困的表現(xiàn)。收入匱乏作為一系列功能性活動中的一種,在市場不完善或不存在的現(xiàn)實情境下,無法作為合意的指示變量來充分地反映個體或家庭的被剝奪程度。要正確衡量個體或家庭的貧困程度,就必須從多個功能性維度來考慮個體或家庭被剝奪的狀況,構建多維貧困測度指數。在這一理論基礎上,采取一攬子旨在提升貧困群體可行發(fā)展能力的扶貧措施能夠發(fā)揮可持續(xù)減貧成效。無獨有偶,在我國扶貧實踐工作中也貫徹了上述理念。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中提出“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目標,多維度的貧困識別標準在我國扶貧攻堅時期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對鞏固拓展扶貧成果、提高民生福祉具有重要價值。供更多的富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證參考。目前多維貧困指標體系已經逐漸被應用于20余個國家的反貧困政策設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