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沃爾夫?qū)?middot;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享譽世界的德國思想家、作家、詩人、畫家、自然科學家。生于法蘭克福,父親是帝國議會的成員,母親是法蘭克福市長的長女。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學習騎術(shù)和擊劍,并接觸了大量古典詩歌、戲劇,對文學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16歲,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學,同時學習寫詩和繪畫;21歲遵父命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23歲,開始在帝國高等法院實習。24歲,發(fā)表戲劇《葛茲·馮·貝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25歲,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發(fā)表后獲得巨大成功,使他名聲大噪,并引發(fā)了感傷主義和狂飆突進的文學運動。27歲,作為樞密公使館參贊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并在3年后被晉升為樞密顧問。這一時期,開始進行深入的自然科學研究。37歲,獨自前往意大利,期間,潛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chuàng)作,在藝術(shù)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大約從40歲起受到嚴重的椎間盤損傷和多根胸椎變形之苦,行動緩慢。46歲開始了與席勒的友誼,并一直延續(xù)到席勒去世。《浮士德》作為歌德的代表作,是其畢生思想和藝術(shù)探索的結(jié)晶,貫穿了歌德的一生,從23歲開始創(chuàng)作,59歲第一部發(fā)表,去世前一年第二部完成,前后歷經(jīng)60年嘔心瀝血,成就了一部精彩的詩劇,世界文學的瑰寶。1832年3月22日,83歲的歌德在魏瑪逝世,安葬在公侯墓地席勒墓旁。他留下遺言:“多些光!” 譯者簡介董問樵歌德研究專家,德語翻譯家,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一級十字勛章獲得者。生于1909年,中學畢業(yè)后留學德國柏林大學,1932年獲漢堡大學政冶經(jīng)濟系博士學位后,赴美留學。1935年回國,在四川大學任教。1950—1958年調(diào)至復旦大學經(jīng)濟系任教授,后任復旦大學外語系教授,直至1986年離休。在復旦大學任教期間,翻譯出版了德語文學經(jīng)典名著數(shù)百萬字,主要有《亨利四世》《浮士德》《親和力》等。1988年,因在德語文學研究和翻譯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貢獻,獲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一級十字勛章。代表譯著《浮士德》,譯文傳神,語言典雅,簡明扼要地傳達出原文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問世以來,廣受各方好評,被譽為《浮士德》翻譯之典范。
圖書目錄
悲劇一 導讀 我就是浮士德! / 01 獻 詞 / 002 舞臺序劇 / 006 天上序幕 / 018 Scene 01 夜 / 028 Scene 02 城門前 / 062 Scene 03 書 齋 / 092 Scene 04 書 齋 / 116 Scene 05 萊比錫城的奧爾巴赫地下酒店 / 160 Scene 06 巫 廚 / 190 Scene 07 市 街 / 214 Scene 08 傍 晚 / 222 Scene 09 散 步 / 232 Scene 10 鄰婦家 / 238 Scene 11 市 街 / 256 Scene 12 花 園 / 262 Scene 13 園 亭 / 278 Scene 14 森林和洞窟 / 282 Scene 15 葛麗卿的居室 / 294 Scene 16 瑪爾特的花園 / 300 Scene 17 井 旁 / 314 Scene 18 城 廊 / 320 Scene 19 夜 / 324 Scene 20 大教堂 / 338 Scene 21 沃普爾吉斯之夜 / 346 Scene 22 沃普爾吉斯之夜的夢 —或奧伯隆與緹坦妮雅的金婚式 / 376 Scene 23 陰暗的日子,原野 / 392 Scene 24 夜,曠野 / 398 Scene 25 囚 牢 /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