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奠基人侯外廬的專題研究。全書分為十章,而這十章又可以分為相對獨立的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侯外廬大學時代的思想及其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和第二章“侯外廬早年的經濟學和經濟學史研究”,這是侯外廬在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之前的思想和學術經歷,這兩章雖然不是嚴格意義的史學史內容,但卻是我們理解侯外廬史學思想的必要內容。第二部分是第三章“侯外廬學術路徑的形成——兼與陶希圣、郭沫若相比較”、第四章“侯外廬對馬克思生產方式理論的研究與運用”以及第五章“侯外廬眼中郭沫若導師與論敵的雙重形象”,這三章的核心內容是侯外廬學術領域的轉變,即從經濟學向歷史學的轉變,以及在馬克思主義史學早期發(fā)展過程中的具體地位。第三部分是第六章“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初版)的學術意義”、第七章“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初版)和第五卷的修訂與學術貢獻”、第八章“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的學術意義”。這三章是對侯外廬的經典著作《中國思想通史》的系統(tǒng)研究,也是本書最核心的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九章“侯外廬思想史研究中的史學史特色”,這是從思想史與史學史交叉研究的角度對侯外廬思想史研究特色所做的探討。第五部分是第十章“侯外廬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話語體系”,是對侯外廬的歷史理論體系的梳理和總結。此外,本書在結語中總結了侯外廬史學遺產的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侯外廬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的啟示做了說明。附錄則是兩篇有關侯外廬史學的專題論文,與正文亦可相互印證。本書史論結合地研究侯外廬的史學思想以及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