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形態(tài)日益多樣的今天,越來越多人高呼“家庭”走向了解體。究竟,何以為家?是不論遠近無從選擇的血緣,還是一屋幾人三餐四季的共同生活?與其說“家庭”是一種現(xiàn)實存在,應該說更多存在于每個人的“家庭自我認同意識”(Family Identify)中,也就是每個人的心理認同和個人選擇。對在血緣、種族、婚姻等界限之外的親密關系的形容,常常說“像家人一樣”,也就是個人的心理認同。家庭并不是集體式的人格。自我認同意識只歸屬于個人,家庭發(fā)生變化,意味著構成家庭的每個個人發(fā)生了變化。從家庭到“像家庭一樣”,家庭的臨界點在哪里呢?此外,作為從充滿社會競爭壓力的公共領域“逃脫”出來的私人領域,在性別視角下,家庭仍充斥著權力和資源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壓迫結構:家務為什么成了女性的“強制勞動”?看護老幼,為什么成了主婦們的“天職”? 家務勞動為什么是無償?shù)模吭诩彝ヘ摀丛鴾p輕的前提下,女性進入職場,真的是獲得了平等和解放嗎?當一個個疑問提出時,作為“愛的共同體”的家庭的蓋子,也就被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