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當代學者反思“《家語》王肅偽作”說的基礎上,立足于古典文獻學史與學科理論,對這一《家語》偽書說的演進歷程、概念內涵,以及前人論證此說的方法邏輯、心理意圖與研究實質等問題再做檢討。結論認為“《家語》王肅偽作”說于清乾隆年間論定,強調王肅從諸多古書中選取素材,有目的地對其中的內容進行了全面改動以偽造《家語》,從而使得此書在整體上反映王肅個人的觀點意見,帶有其自身的風格色彩,應當被視為其個人的創(chuàng)作。以范家相、孫志祖為代表的清代《家語》辨?zhèn)握咴陂惾翳乘_創(chuàng)的疏證辨?zhèn)畏妒降挠绊懴拢员瓤笔枳C的方法嘗試對《家語》中王肅作偽的痕跡進行清理,以此證明“《家語》王肅偽作”這一命題。然而他們在辨?zhèn)沃写嬖谥A設立場以循環(huán)論證和過度推衍以強行將王肅與偽跡相綁定的情況,其實未能證明自己的觀點。聯(lián)系時代風氣,“《家語》王肅偽作”說在清代之所以形成并大盛,這與當時學術界“崇鄭黜王”的風氣有著密切而重要的關聯(lián)。而清代辨?zhèn)握邍@《家語》所進行的比勘疏證工作,實際上是要說明此書與權威經籍不相符合,在義理上存在重大缺陷,從而消解《家語》充當經學論據的資格。有鑒于此,“《家語》王肅偽作”說并非追求客觀真實的文獻學研究,其結論不可靠,相關影響宜漸漸得以消除。當代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促進了人們對于過去研究的反思,推動了學科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圍繞《家語》的研究應從真?zhèn)螁栴}中超脫出來,轉向對其生成問題的動態(tài)把握。